第82章 八十二(第2/4页)

说完,他又看向自己的碗:“夏阳君既关注政事,又不落民生,好生厉害。怪不得身为女子,却得历代秦王重视。我要是赵王,我现在肯定后悔得不得了。”

赵维桢闻言扬起灿烂笑容:“承蒙郎君高看我。”

李斯:“……”

赵维桢:“郎君吃得还满意么?”

片刻的沉默蔓延,而后李斯险些把嘴里的面汤吐出来。

他如触电般放下汤碗,一个鲤鱼打挺起身,赶忙向赵维桢行揖礼:“在下失礼,竟是有眼无珠至此,连君上都没认出来!”

说完他又很是尴尬地以袖掩面,不太敢再开口了。

赵维桢见青年李斯神情窘迫又手足无措,不禁挑了挑眉。

她是什么怪物不成?打个照面反而不好意思起来了,历史上的李斯好像也不社恐吧,不善言辞、不懂交际的不是他同门师兄弟韩非么?

赵维桢:“郎君毋须客气,喊我孟隗即可。”

李斯支支吾吾,含混应了。只是他的眼睛止不住往长案上的食器瞥。

赵维桢这才反应过来。

春韭味重,李斯这是觉得失礼呢。

“是孟隗疏忽。”她恍然大悟,赶忙喊来掌柜:“准备粗盐与芸香来,郎君准备好后,可来后院与我详谈。”

赵维桢先行一步,吩咐酒肆的人准备好长案与蒲团。

李斯漱口归来,于赵维桢对面落座。

再见面时,他已经收敛了刚刚的慌乱,歉意道:“承蒙君上照拂。”

虽说赵维桢让他喊名字,但李斯还是不敢的。

他不喊,赵维桢也不好多说。只是突然间自己就成了“君上”,感觉多少有些奇妙,还不适应。

进入正题,她再次端详了面前的李斯一番。

《史记·李斯列传》记载李斯曾经感叹过:“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意思就是说,一个人贤能与否,就像是这老鼠一样,全看身处环境。以老鼠自比,足以可见其人不惮外人置喙。

而赵维桢对历史上的李斯观感很复杂。

一方面,他是第一个直接与嬴政挑明可灭六国,并且提出了相应政策的人。可谓是促成大一统的功臣之一。

可另外一方面,此人陷害同门的韩非在先。之后始皇帝巡游时于沙丘暴卒,他又恐太子扶苏与自己理念不同,不得重用,篡改始皇遗诏,改立公子胡亥为皇帝。

总结一句话:是个野心勃勃的搅X棍。

但这个形容并非贬义词。

在赵维桢看来,他要不是有真才实学,有了不起的能耐,也做不到在秦国搅混水。

放了谁也不能放李斯走!

“别紧张。”

赵维桢宽言道:“孟隗素闻荀卿大名,钦慕已久,听说咸阳来了一名荀卿的门生,便心生好奇,先来看一看。”

说完,她又补充:“近日秦国国君新丧,新君年幼,诸多事项,吕不韦他实在是抽不开身,你别在意。”

李斯赶忙摇头。

对眼下的李斯来说,见赵维桢和见吕不韦是一样的效果。

“得君上相见,是在下的荣幸。”李斯认真开口:“家师在楚国,亦对君上赞扬有加。说秦国的国君知人善用、不惮身份,而夏阳君则心系民生、不求回报,乃明君贤臣的典范。”

赵维桢:“……”

夸得她都心虚了!

李斯的老师可是荀子啊!儒家三圣中的后圣,挂在墙上供多少儒生祭拜几千年,一直被尊为师长尊到2021年!

大学读书的时候,叫导师的导师夸几句话,赵维桢都觉得面上有光。

现在相当于她被天底下所有老师的师祖夸了,反倒是不好意思起来。

“你……你来秦国。”赵维桢干咳几句,带过自己的尴尬:“来秦国,是想要什么官职?”

李斯谦虚道:“在下无一无进身之资,二无过往功绩,说要官职,实在是托大。只是想来秦国图口饭吃,愿做君上与相国的舍人,为之出谋划策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