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9章 庞然大物谁敢动(第2/2页)

不知不觉,这个夜晚就过去了。

凌晨的时候,陈夏是打着吹欠开着车从江州赶回了越州。

因为这一天是庆丰分厂第一批出口香江药品起程的日子,医药公司要举办一个出口仪式。

真是日了狗了,鲍勇为了政绩也是蛮拼的,连李兵权速记都请来了。

庆丰分厂有了那些制药机器的帮助下,一天1万粒的产量顺利完成,根据陈巧姑的汇报,其实多生产一些也能完成。

但陈夏还是阻止了,机械化、自动化虽然好,但会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用工量会大幅减少,这对庆丰村的村民们来说并不是一个好事。

这就跟越州的纺织业一样,刚起步的时候,一个工人只能管一台纺机,这就需要大量的工人师傅,也带动了家家户户的致富。

后来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慢慢的变成一个工人管两台纺机,到最后一个工人可以管20台自动纺织机,效率是在成倍提高,这是好事吧?

但同样带来一个副作用,用工需求减少了,某一个时期内,下岗风可不仅仅是在北方在剧烈震动,在越州同样经历过阵痛期。

陈夏的思路是厂子可以越来越大,产量可以越来越高,但一些低附加值,不需要太多技术的工序,最好还是采用人工的方式。

这也算是给农民们留一条活路,毕竟八十年代初做生意的是少数,出门打工潮还没有到来。

哪怕是将来企业壮大了,他还是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靠着他的药厂赚钱生活。

可以是工人,可以是物流,哪怕是在药厂旁边开家小饭店也好。

如果他的药厂有几万个工人,甚至几十万工人,那到时只要他不犯错误,不去触碰政治,谁也不敢碰他。

碰他,就意味着几万人失业,而延伸产业甚至是几十万人失业,几万几十万个家庭失去经济来源,那对地方上来讲就是一个大灾难。

后世的富士康,那个郭老板后来作死去玩政治,跟我国政府的关系越来越尬,可又能拿他怎么样?

人家一个工厂就是几十万人,在大陆最多时有100万员工,哪怕后来裁员了,仍然有60多万员工。

这就是庞然大物,动了他就是动了几十万人的饭碗,烫手的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