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大理试水卖棉布(第2/2页)

“一尺2元,这个绝对是良心价了,本来我想卖一尺3元的。今天来不及了,明天我正式开卖,就在这个摊位上。”

大家一听都高兴了,这次总算能买到这么漂亮的棉布了。而且还不用布票,至于价格,不算贵也不便宜,想买布的人都有心理准备,钞票也都准备好了。

就这样,陈夏跟赶集的老百姓约好明天开卖,又跟轻工商店的5位工作人员约好早上7点开工,便想骑着自行车离开了。却不想被几个少数民族的人给拦住了。

其中一个看起来像小头领的少数民族客气地说道:“这位外乡的同志,你这三匹布能不能卖给我们?”

“可以呀,这布一匹是30米,一共540元,你要的话你就直接拿走。数量你放心,反正我后面几天都会在这里摆摊,缺斤少两你可以来找我。”

“哪的话,我相信你,这么漂亮的面料拿回寨子,我们村子里的婆娘肯定喜欢得紧”,

说完,这个小头领就数出了540元钱,然后几个人欢天喜地地背着布就走了。

这一幕让不少围观的人后悔得直拍大腿,下手晚了,早知道刚刚也不犹豫一口气买走了,这下又要等一天了。

陈夏一把把钱塞进了随身包里,心里却想着:

“靠,以为这里都是土老冒,还担心2元一尺会卖不出去,想不到人家有钱人还是挺多的,价格都不还,直接掏钱走人。”

这就是陈夏的误判了,云南省当然是贫穷的,但最穷的地方也有少数富人。尤其是少数民族这时候还处于相当原始的群居状态,头人掌握了一切生产资料。

人家都“家天下”了,手上当然不缺小钱,随便卖掉几头牛羊就行了呗。

开门红,陈夏对后面几天生意就相当有信心,心想这年头不显山不露水的有钱人还真不少。

怪不得再过几年,有成千上万的之江人带着纺织品、小百货等,用鸡毛换糖的原始交易方法走遍边境,许多著名企业家就是从这里开始赚取了第一桶金。

比如,陈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