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第2/5页)

云舟在沿途看到了数个瓷片掩埋坑,“送入宫中的都是百里挑一,成品率不足10%,其他的全都打碎掩埋。”

明清对于瓷器官窑成品把控极为严格,有些珍贵的品种只会从众多瓷器中挑选一件或者一对,其余精美的次品全部埋藏于地下,有打碎的也有整器,使得御窑厂地下遍地古瓷。

考古的时候不知挖了多少出来,很多挖掘出来的瓷器现收藏于各大博物馆内。

洪海摇了摇头:“打碎了太可惜了,放在现在可值钱了。”

徐泽淡淡道:“东西多了价值就会降低,官窑要保证件件都是精品。”

洪海点点头:“也是。”

看完了这些,旁边还有陶瓷博物馆,云舟看到了用整个碎瓷片拼成的永乐大盘,以及其他各种修复的瓷器,心中对碎瓷片的信心又多了几分。

逛完御窑厂遗址,几人又商量着去体验一下瓷器的制作。

这在J市是很常见的,直接去了附近的工作室。

瓷器的烧造难度很大,包括高岭土练泥、拉坯、印坯、修坯、晒坯、刻花、施釉、入窑烧制等各种复杂的工序,细分出来可达72个步骤。

而古代并没有温度计等控温设备,烧制难度极大,除了历史文化价值以外,其本身的价值也很高。

他们选择了最简单的单色釉来尝试。

泥都是淘洗好的,云舟将泥团放在辘轳车的转盘中心,随着转动不停收放,拉出坯体。脱模后旋转着修坯,要将表面修至光洁连贯,要耗费很大的功夫。

“呼,累死我了。”

几人额头上都渗出了汗珠,洪海面前的泥坯形状出来了,但是表面很不规整,他用刀一点一点的刮,深一块浅一块的,没一会儿就失去了耐心。

旁边的师傅接过了工具刀,帮他修坯。

这时,洪海看到云舟面前饱满平整的坯体,惊讶地道,“我靠,小舟舟,你这、做得也太好看了吧?之前学过吗?”

少年浅浅一笑:“没有。”

但是他一直在学习修复瓷器,对于器型和胎体均有不错的把控,更是不缺耐心,自然水到渠成。

就连制瓷师傅过来一个个前来检查,也挑不出任何差错来,不由得看了他一眼,这个年轻人很有天分。

洪海在心里叹气,真是人比人气死人,明明有那么出色的颜值,偏偏能力还强。

坯体做好晾晒到一定程度时,几人开始上釉,采用的是蘸釉的传统工艺手法。

“上釉原来是这样上的,和我想象中不一样。”洪海嘟囔着,“也太容易了吧。”

他们制作的都是单色釉,比如云舟制作的是一只红釉赏瓶。

在师傅的指导下,直接用工具夹住瓶子的口沿和底部,将其浸入装满釉料的缸里,上下三次然后拿出,这样釉色就染上了外壁。

“只是看着容易。”云舟看到从瓶底滴下来的釉料,“只要有一点角度偏差釉色就会不均匀,厚薄程度也很难掌握,还要关注各种釉料的流动性,其实很难。”

旁边的师傅笑着道:“确实如此,没有丰富的经验,瓶底一般会因为流釉而凝聚成滴,到时候便不算一件合格的成品。”

洪海‘哦’了一声,兴冲冲地问道:“那师傅你看看我的?”

薛一凡看着它手中不断滴落的釉料一阵无语,碰了碰他的胳膊,小声道:“还是让师傅帮你弄吧。”

一下午就这样说说笑笑的度过。

“你们要入窑烧制吗?当时是出不来的。”

云舟征求了一下几人的意见,“要烧制。”

因为是传统工艺,半个月开一次窑,他们要拿到至少要十天之后了。

“那烧好之后帮我们寄过来吧。”

云舟留下了地址,第一次制作的成品纪念意义重大,多等几天也没关系。

在外面逛了一天,四人回酒店休整,云舟说了明早的计划,“大家今天早点休息,凌晨三点钟起床,我们去逛鬼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