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第3/3页)

这个时期的画作一般有两类功能,一类是用来记事以及记功,一类则是用来沟通天地。

早期许多图腾崇拜以及神话传说,都是源自于人们对生活的的观察,比如常见的《伏羲女娲图》就非常有代表性。

一直到二十世纪末,科学界发现了DNA双螺旋结构,人们赫然发现它的结构与《伏羲女娲图》十分相像!

常见的《伏羲女娲图》画的是人面蛇身的伏羲与女娲蛇尾螺旋相交,象征着人类生殖,一度盛行于春秋战国到秦汉时期。

这奇妙而美好的巧合让发刊于二十世纪末的期刊《国际社会科学》把这幅图只作为试刊号的首页图。

神话源于生活。

最初的绘画艺术也源于生活。

比起青铜器上简略的图案,此时由全息技术架构出来的场景已经和真实风景无异,只是画面多了几分如诗如画的韵味。

直播间的观众们一大早起来,看见的就是风景宜人的田垄风光。

只不过画中农人手里的工具比较原始,田地上的庄稼也十分稀疏,里头夹种着多种作物,可惜每种作物结的穗都不大,想来收成不会太好。不过对于当时的人来说,这样的收成算不得歉收,所以他们有些埋头除草,有的立在田垄上闲聊。

画面拉进后还可以听见他们聊着的家里长短。

即便生活在两千多年前,他们闲聊的内容也没多大不同,要么讲什么时候娶婆娘要么讲晚上吃什么,还有些是在讨论怎么揍家里的懒娃子。

远处的茅草屋飘着炊烟。

显然快要回去吃饭了。

这拥有浓浓乡野气息的画面,让不少早起的直播间观众们都觉得身心放松得很。

“真想去这个地方住几天!”

看着那淳朴而古老的农耕生活画面,不少人纷纷在弹幕里感慨。

人就是这么奇怪,住在乡野的人向往城市,住在城市的人又向往乡野。

也许是因为离得远,所以对另一种生活永远满怀美好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