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2/3页)

吴普笑着说道:“别杵在门口聊了,我们进去吧。”

经过三天的施工,正门已经改造成迎客的地方,吴普上车领着周鞅的车绕到工作人员车辆进出通道,开了门往里开,很快把车停在了广场边上。

广场中宇文恺正在手把手教人搭乞巧楼,正在干活的人有外面请来的师傅以及徐大等人。

徐大几人和宇文恺是可以相互交流的,有些需要沟通的活都由他们来办,剩下的活就交给外来师傅。

苏轼大概是弹琴弹腻了,也溜达出来看热闹,站在那里对着图纸帮宇文恺掌眼。

见吴普回来了,苏轼好奇地看向他带回来的老童和周鞅。

吴普简单地给他们相互介绍,说老童是他老师、周鞅是他同窗。

轮到苏轼,吴普就说这批人入戏都很深,对外全部自称“苏轼”“宇文恺”,他们也不怎么会用普通话,都用自己那套方言交流。

周鞅点点头,没有多问。

老童也不是纠结这些事的人,他好奇地看向正在搭建的乞巧楼。

苏轼在旁边和吴普感慨:“女儿家这个乞巧楼就是街上的彩楼,弄起来一点不难,要不是安乐兄不让我帮忙,我也能搭把手!”

吴普笑了起来,苏轼这人还真是活力旺盛,什么都想掺一脚,根本闲不下来。

宋人爱在酒楼客店前结彩楼,大多以竹子为主体搭成精巧漂亮的竹棚,棚顶大多如山峦起伏,通身还缠缚着彩色锦帛、装饰着花里胡哨的锦绣旌旆,看上去非常惹眼。

《清明上河图》上画出的彩楼就种类繁多,很有些争妍斗艳的味道,比如其中最大的一座彩楼甚至悬挂着许多栩栩如生的天鹅状宫灯,瞧着很有京师大酒店的特色。

可见当时餐饮业竞争有多激烈,只挂个招牌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开酒楼的了。

当时的权贵人家每到七夕、中秋,都有在家中搭彩楼招呼亲朋好友来过节的习惯,七夕的乞巧楼其实就是彩楼的一种。

吴普和苏轼聊了几句,就先去把老童和周鞅带来的东西卸下来。

两个书童得知老童是吴普老师,积极地过来帮老童拖行李,边拖还边好奇地多看几眼行李箱底下碌碌转动的轮子,觉得现代人奇思妙想真多,连放行李的箱子都给弄几个轮子。

老童想看人搭彩楼不想去看住处,吴普也没勉强。

他让书童帮忙把行李拖过去,又去看周鞅带来的设备。

周鞅知道吴普这边还没招到多少人,自己带了人手过来。

这些观星设备都挺贵,吴普让人把它们搬进安防最好的一号馆,准备七夕当晚再叫人搬出来让游客们体验体验观星的乐趣。

当然,他还和周鞅要了台天文望远镜放到他们住的园子里,今晚就教苏轼他们仰望星空。

勤劳干活的人当然有被开小灶的特权。

周鞅没什么意见,把大部分设备入库后就跟着吴普回了居住区,着手调试被吴普选中的那台天文望远镜。

吴普没有打扰周鞅,他回到车上把猫猫们放出来,顺便把从宠物医院买回来的猫窝给猫崽子们安排好,让它们把家搬到住宅区。

黑猫蹲到曲水池边看着里头游来游去的鱼,瞧着对吴普这个安排没有太大的抵触。

吴普又是安排人又是安排猫的,忙忙碌碌老半天可算是忙活完了。

等他绕回去广场那边,才发现高高的彩楼已经搭得差不多,众人缚彩的缚彩、挂灯的挂灯,看起来很是忙碌。

吴普左看右看,没瞧见苏轼和老童,不由走过去询问宇文恺知不知道他们去哪了。

“子瞻兄领着他去参观一号馆了。”宇文恺说道。

吴普一阵默然,他们两个不该有点语言障碍吗?

吴普进馆一看,就发现两人已经进了展区。

估摸着是一起看文物溯源影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