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2章(第3/3页)

一首动人的乐曲,不需要讲究什么乐器,又是怎样的曲调,它需要有的是乐师注入的感情,那才是乐曲的灵魂。

也唯有那样的乐曲,才配得上高山流水觅知音的典故。

因为况远那两首鼓乐的投入,每每练习击鼓的时候,纪墨的头脑中想到的都是况远奏出的鼓声,那就是况氏之音吗?

况氏之音,与众不同的地方,就在于那种已经凝练到乐曲之中的感情吗?

换任何一个人来击鼓,所奏出的鼓声,都不是况远的鼓声,这种差别,就是况氏之音被推崇的地方吗?

好多天,纪墨的心情一直在激荡之中,似乎沉浸在那鼓乐之中从未走出,他不知道这种情况是好是坏,却觉得自己像是正在开悟中一样,飞快地掌握着击鼓的技巧,又把这些技巧化为己用。

不过一个月,他就能够击出完整的鼓乐来,只那鼓乐之中的感情到底还是差了些。

“不要似我,况氏之音,当人人不同。”

况远在一次听完之后,如此告诫。

纪墨点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个道理并不难懂,他要做的是把学到的化为己用,而不是成为别人的复制体。

见他应下,况远也并未就此多言,而是继续给纪墨讲有关鼓的应用,大鼓的技巧学过了,还有小鼓的呐,看似一字之差,大小不同而已,其实技巧上的差别挺大,仍旧需要用心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