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8章(第2/3页)

相对和谐的环境稳定下来,纪墨又找人给纪父送了书信,就不再理会外头的事情,专心联系技艺。

因珠光色的簪子得了贵妃的喜爱,想要学这门技艺的人也多了,不知不觉聚拢在纪墨身边儿,那些年轻且立不住的就成了听纪墨使唤的小工,缺什么材料,目光才要找,就有人殷勤送来,主动询问是否还缺什么。

眉头才一皱,就有人问可是遇到什么难题,或者有什么不称手的,还主动告知,若是工具不对头,想要怎样的工具可以去哪里找人做,甚至他说出来,他们之中也未必没人会做。

这些人真心想要学技艺,态度就很好,纪墨也不是使唤人不给东西的,知道他们想要什么,也不吝啬,做到哪里,也会说两句,听不听的,看各人,并不专门指点谁,但在别人问起的时候,能说的也都说。

那大方劲儿,被人说起,都不像是外头才来的,倒像是本来就在银作局里头的老人儿了。

“你这样尽心尽力,他们将来学会了,顶了你去,得了赏赐的就不知道是谁了。”

跟纪墨一同入银作局的一个青年有意指点。

纪墨听了一愣,青年以为纪墨没听懂,便又细说了:“你看他们哪个连关节都指点清楚的。”

技艺这种事情,以一根簪子为例,那半根筷子长的一根,谁都能打出来,关键是看簪头上的花儿是怎样的,再具体就是累丝技艺的诸多关窍,那些不重要的,一看就能明白怎么做的不必说,那些需要讲解的,难道还真的给他讲解不成?

这就跟纪墨第一次看到烧蓝,啥都看明白了,可没有那个蓝料,他的做法哪怕一模一样,也不会得到一样的东西。

那蓝料就是关节所在了。

“别被你那些叔伯蒙骗了。”

青年这一句就很有些告诫的意思了。

纪墨应了,道了谢,过后却还是依旧如故,并没有真的藏起什么不让人知道。

见他这样,那青年还有些不甘心,又来找他说了一次:“你是蠢的吗?怎么什么都教给了他们?”

纪墨一笑:“这珠光色正新鲜,我一个人累死累活也做不了多少,若是拖慢了时候,宫中怪罪,又该如何?奖赏虽好,却不如月例银子,该多少是多少,不必忧虑拿了就得罪了人。”

这话说得很明白,上头一下子要那么多珠光色的簪子,哪里是轻易得的,这年头可不流行什么流水线作业,万一出个问题,都不知道找谁背锅。

只看纪大哥的往事就知道了,上头真计较起来,那是一点儿都不会客气的,这会儿拿了赏赐,下一次就只能更好,差了一点儿那就是欺上瞒下的罪过。

这话很有道理,青年一时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他皱着眉头,有些为难,似还要说服,却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纪墨却不想再听那些老调了,继续说:“况且,我自来认为,技艺若想要发挥最大效用,该不要怕人学才是,那等单传的东西,一代一代,可能只是重复老一辈的技艺,很难在这个基础上创新,能够坚持把所有学到手就算是很不错的了,还要看后辈的才华限制,又或,是否愿意在此事上耗费心力,可若是学的人多了,想法多了,便会有些奇思妙想能够落在实处,做成更多人喜欢的物件,如此,才是那技艺的最大效用。”

一个人会,看似是垄断了,所有利益全归自己,可同样,若是外头不捧场,不认可,这份技艺也终究是要蒙尘的。

反倒是会的人多了,东西多了,外头有了挑拣选择的余地,更甚者,见得多了,习以为常了,反而喜欢上了呢?

或许这个道理有点儿歪,看似说不通,但有些东西就是这样,学的人多了才能有更多交流进步的余地,闭门造车,总是很容易走到死胡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