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4章(第2/3页)

纪墨有些听不懂,跟着孙三叔的脚步往村外走去,有见到他们这对儿组合的,打招呼的时候就问:“这是去哪儿啊!”

孙三叔就大嘴巴地见人就说:“还不是那疯子,这样大的事儿,言语都不言语一声的,我们是拦着他教孙子了?”

“那可真是大事儿,纪墨,好好学,学好了就能给咱们老孙家光宗耀祖了!”

有人说着就是哄笑,言语中,像是相信孙爷爷的本事,又像是不相信,年轻的笑得厉害,年长的,期许倒是多一些。

一路走过来,消息就传了一路,末了大家都知道纪墨以后是要正式跟孙爷爷学营造了。

“把你爷爷的本事都学全,他也就能消停了。”

有人这样评价着,显然对孙爷爷那没事儿就耍酒疯的样子很是理解。

纪墨一一点头应下,他是肯定要学的,大家都赞同,那就更好了,起码不会凭空生出些阻力来。

走出了村子,离了他们常走的道路,见到的人少了,孙三叔就跟纪墨说起附近的山山水水来,“这块儿地,当年就是你爷爷选的,说是这儿好,咱们才迁过来的……”

哦,后迁过来的。

那家乡是哪里?

纪墨心中生出一个疑问来,古代集体离乡的事情可是少得很,除非是灾荒兵乱,否则,真是死也要死在自家地里。

狐死首丘,落叶归根,故乡的意义,可不是旁的地方能够代替的。

“以前的地方不好吗?”

纪墨追问了一句,很是孩子气的口吻。

“不如这里好,荫蔽后代。”

孙三叔说了一句,怕纪墨不知道啥叫“荫蔽”,还给讲了讲,是风水上的那一套说辞,类似于“祖宗埋在哪里对子孙后代好”的样子。

这一说就说得远了些,顺带着孙三叔说了几样各家年轻人取得的成绩,在纪墨听来,有些平平无奇,大家都是“匠”,谁比谁高贵啊!

唯一一个学了读书的,还算是出了头的,就是孙爷爷的“不孝子”,那个当小吏的。

这一讲,感觉层次还是很低啊!

只是这种程度的“荫蔽”?纪墨有点儿无语,还以为能够出个王侯将相啥的,就算是王侯不好得,多几个当官的也好啊!再不然,多几个读书的,现在都没什么人读书,真的算得上是被“荫蔽”了吗?

这话不好说,谁知道这里的阴间是个啥标准。

孙三叔不知道纪墨所想,还在讲,绕回到风水的问题上来讲,指着一棵树讲什么“风眼”之类的话,没点儿基础,光是名词解释就要一大篇文字,纪墨多问了两句,见孙三叔不耐烦说了,也就住了嘴,没再问,暗暗记在心里,看以后要不要问一下孙爷爷。

见他乖巧听话了,孙三叔又多说了两句,什么这里的石头好,那里的河流好,从哪里引过来的水刚好入了这河流之中,是个源远流长的意思,也是子孙汇聚的格局。

专业知识点不停地“1”“1”的,纪墨顿时领悟,这些知识都跟营造有关,所以,学营造要先学风水?

细一想,好像也不是什么错误。

古代建房子建陵墓都是有要求的,不是随便圈个地就能弄的,还要考虑周围环境,考虑布局影响,跟现代选房子会考虑交通是否便利一样,这种要求,古代就统归为风水一类了。

城市是否临河,是否依山,同样一条大河的两侧,最好的选择营造的应该是哪里?

这样的问题又跟造桥有异曲同工之妙,河流那么长,桥梁也不是随便哪里都能造的,需要选择合适的地点才可以。

营造自然也要选择地点。

孙三叔考虑到纪墨年龄小,前面还让他自己走,后面就抱着他看,还给他来了个举高高,让他看更远处的风景,提醒一样说:“都记得,能记多少记多少,等你爷爷问了,拿话回他,省得挨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