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第2/3页)

第二个疑问就是“他是怎么尝试出这些屎的不同效果的?”或者说,“他到底吃了多少屎才总结出这些不同效果来。”

其次,便要庆幸,自己学的是医师,只要给别人开吃屎的药方,而不用自己亲自品尝一遍,否则……

想到鸡矢白是如何收集炮制的,纪墨再对那小小的药材就有了某种不可名状的心思,这种东西,能不吃还是不要吃吧。

哪怕知道它的确于治病有效,可真的知道是什么东西,吃下去果然还是需要莫大的自我说服。

光是看这些药材,看这些被前人总结出来的药效,纪墨就有一种高山仰止的感慨,这些现在学来犹觉枯燥的东西,那些前人是如何不厌其烦,一遍遍试错,最后总结出如今的知识的呢?

其中的辛苦,真的是值得后辈尊敬。

这样的传承,若是遗失不传,不啻于文明毁灭,值得一叹。

莫名的责任感滋生,纪墨每次做记录的时候就更认真了,他希望记下最详尽的第一手资料,留给后人。

同样,这一次考试的作品也无需考虑,只以这些书册作为作品就是了。

为了方便串联,纪墨在编写的时候就做了规整,植物药材是一本,动物药材是一本,矿物药材是一本,由种种药材配合而成的方子,也有若干本,则以病症各自分类。

如腹痛篇,首篇讲各色外伤导致的腹痛,这些外伤该如何处理,用怎样的药膏,或者是怎样的治疗过程,第二篇便是内损引起的腹痛,这其中又包含如寒湿之气侵扰,他病引发腹痛,感染寄生虫等篇章,每一篇都细细罗列症状,症状主要从四个方面,即四诊这四个方向来做出推论,并非所有病症都能用到四诊,比如说闻诊。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闻气味两个方面,其中听音不必多说,说话的轻重混浊,高低缓急都可能关联到相关疾病,气味上主要是一些病症会引发如同口臭,体臭等问题。但这方面,几乎可以忽略。

能够被纪墨诊治的人,富贵人家少有,多是普通的人家,更有那等连吃饭钱都欠缺的人家,指望这样的人家天天洗澡,怕不是想太多,就是不用澡豆,不用热水,也不是每人都闲得能够天天去河里冲凉的,十天半个月不洗澡,身上的味道,可想而知。

再有,刷牙不能说算是什么稀罕事情,富贵人家多有,便是普通人家,也知道把那柳枝压扁,当做牙刷使唤,就着清水清理口腔,或者拒绝一些薄荷叶之类的叶子,对口腔之中的细菌进一步扫荡。

可对一些人来说,这等可以称之为常识的事情也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于是,口臭就是必然了。

所以,这方面的诊断,并不能够作准,只能当做一个可有可无的参考,尽可能忽略味道的方面,免得被其误导,以为病症来自脾胃。

但在记录的时候,纪墨还是以四诊为依据,有则有,无则无,若有如气味那样可以算作干扰项的,也可在记录之后多加一个“参见本地习俗,当为正常”之类的备注。

最后得出的结论,有的还会附上来自纪清志的看法补充,同时说明自己为何觉得这般看法不如自己的,或者远胜自己的之类的话语。

因看诊之后,给病人开了药材,少有能够继续观察后续疗效的,书册之中这部分记录便难免不全,好似留下了一个悬念。

以前,纪墨想过试着来一个全程追踪,看看最后的结果如何,可惜,这种追踪最后证明是徒劳无功。

有钱的不会让人盯着看,能够被盯着看的,又因为没钱,常常在治病这样的事情上偷工减料。

纪墨就曾见过,为了省些药钱,有人把那已经三煎之后的药材再次兑水煎熬,其中药效,可想而知。

又有人粗枝大叶,在煎煮药材的时候并不按照要求,以至于药效最后并不达标,缺乏成为例子的科学性,多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作为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