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9章(第2/3页)

年轻男人,火力旺,倒也不在意这些,葛根钻进被窝,很快就睡了。

纪墨忍着被子里那有些说不明白的陌生味道,闭着眼,把最近的种种想了又想,不知不觉也睡了。

纪师傅能在家待几天,这几天,就带着他们,主要是带着纪墨去看那座桥,来来回回在桥头上走,还会到桥下面看看,周围来往的人很多都认识纪师傅,见到他这样亲力亲为地带徒弟,也有在一旁瞧新鲜的。

有那爱逗趣的,也会笑着跟纪墨说纪师傅的“丰功伟绩”,作为居住在附近的乡人,他们最明白这些桥、这些路的好处在哪里。

古代人不爱出门?

这恐怕是现代对古代的误解,不说那些名士半夜访友趁兴而归,就说那些普通人,为了生计,又有几个不需要来往奔波。

农人只靠种田就能吃饱肚子吗?不需要额外的自己不能生产的东西吗?这些,恐怕刀耕火种的时候的确如此,但有了朝廷,有了官府,有了统一的税收和徭役之后,想要完全不挪窝,女孩子还有可能,男子是绝无可能。

田里种的菜吃不完,需不需要去换点儿想吃的东西来?同村的家家户户都有,没人要,也没能换的,需不需要走得更远一些,到邻村或者镇上去卖?再有肉类,村中有猎户的还是少数,他们所能提供的肉往往也不会零碎着卖了,而是整个卖给屠户,之后农人若是有想要买肉的,可不就要去找屠户买?

再有女人家用的东西,指望家家都织布做衣显然是不现实的,技艺任何时候都是稀缺的,这就也需要离开家门出去买了。

古代还不如现代,有各种各样的销售平台,足不出户就能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享受送货上门的服务。

这里的人,若是想要买什么东西,都要走很远的路,哪怕是最近的集市,也不是天天都有,需要隔一段时间才有,也需要那离得远的,早早就走出家门去赶集。

这些还算是寻常的,若有那些不寻常的,如女儿远嫁,儿子在外地安家,来来往往,难道不需要走路过桥联络吗?

所以,哪怕是大字不识的乡人,说起这桥和路来,也有着一大盒的话匣子等着。

纪墨听着这些没什么技术含量的话,不时点头,纪师傅对这些乡人很少言语,看起来像是有些冷淡,可只看他并没有打断对方的插嘴,就知道他对这些乡人还是很顾念的。

古人对乡党的概念可比现代更加明晰,若是有个什么,全村人齐上阵,都是有的,其团结一致的样子,总让人有些唏嘘。

等到那人说完了,纪师傅才继续问纪墨看了桥下之后的看法。

“很厉害!”

纪墨并没有第一时间说有关知识点的事情,对造桥,他既是门外汉,却又跟一般的门外汉不太一样。

无论是制琴匠还是机关师,他对木头有关的技艺,并不是太陌生,如何挑选木材的好坏,更是烂熟于心的,哪怕世界不同,可木材本身也不是按照世界划分的,软硬强度,柔韧度,弹性,曲张力……种种指标拿出来衡量一下,上手触摸感受一下,试着掐一下看能否留下印子,敲打一下听听声音,看纹理是否细腻判断一下密度……一项项最基本也最朴素的手工测量之后,对造桥所采用的木材就有了一个笼统的范围和标准。

即便还不知道这是怎样的木材,什么名字,却也知道如果自己要仿造这样一座桥,该选用怎样相似的木材。

木头跟木头也是不一样的,而同类木材之间,也有着优劣对比,在这方面,木拱桥就难免更挑剔一些。

“师父能够造出这样的拱桥真的很不容易。”

亲自从事技术工种之后,才知道很多东西,看起来简单的,其实都蕴含着大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