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2章 生意红火却欠账百万(第3/4页)

如何能不心痛?

“严书记,春来大队长不是说了,把时间节省出来,人员安排到其他地方,可以带来更多的利润?”马文浩也叹了一口气。

他还是很认同刘春来的理念的。

很多事情靠着人工,成本可能会低一些,但是不会低太多。

而时间成本,远比这些更高。

看看他们之前修建的厂房,因为粮站那一片地基本来就平整,直接安装,一个多月就可以投入使用。

现在大礼堂也腾出来了。

一个月可是收四大队好几千的租金!

“可明明能让整个公社的人都得到实惠,最后只是便宜了县建筑公司。”

严劲松可没想别的。

马文浩更是无语。

“想想我们的厂房,如果当初也是修建普通厂房,建设成本不会少不说,时间更长,即使让很多人可以有挣钱的机会,建设周期至少得多八个月时间吧?现在一个月租金三千,这八个月就是两万四……严书记,如果公社能有更多人投资工厂,公社也能提供足够的厂房出租,国家的粮税、地方统筹款、上交提留,我们还需要从老百姓手里收取吗?”

马文浩的话,不仅让严劲松愣了。

就连旁边的许志强跟吕红涛也都有些愣神。

县里搞那么多厂,不就是为了能少向老百姓收取上交提留、地方统筹?

政府有钱了,要修路?

没问题,自己掏钱,老百姓出工还能挣到钱……

然后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

“马文浩这提议不错,不会是跟了老子这么些年。”许志强感慨。

马文浩有些不好意思,“许书记,这是春来大队长说的。他们大队,算是一个试点,一开始肯定要大队承担一些债务……”

这特么的是一点债务?

一个大队仅仅是半年时间,就欠下了上百万的债务!

这是一点?

全县所有的干部职工发工资,一个月才多少?

坐在主席台上的刘春来,还在向众人介绍,哪些项目大队欠了多少。

现在已经没人打断他。

“……欠账呢,就是这样。另外,说说关于收入的问题。所有人都清楚,我们承包的工厂,都是股份制。比如,家具厂,我个人因为出资比较多,占股44%;张昌贵因为是技术入股,占股5%;原本的大队部的公房、土地等,大队部占21%,六个生产队各有5%……”

刘春来说这事情,大多数干部的脸上都露出了羞愧的表情。

谁都知道,刘春来可以不用给各个生产队股份的。

他可以一个人把利润全部留下,像公社提供厂房那样,租赁就行了。

也就是因为刘福旺当了27年,马上就28年的大队长跟支书,没有改变大队的情况,刘春来这是主动分利润的。

“各个生产队的股份,都是用全生产队的土地入股……”

刘春来把之前所有人都明白的事情拿出来提醒他们。

“包括承包的天赋机械厂、临江制衣厂、临江纺织厂,股权基本上也差不多,我个人都只占44%……但是承包费用,大队根本就没有,情况大家也了解,是我个人借钱给大队……天府机械厂是承包的没错,但是在新产品开发等,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前前后后,到现在已经投入超过40万,拖拉机的销售,带来的利润,并不足以支撑,因为目前产能很低,一个月生产数量都不到100台……”

所有的情况一汇总,就没有多少人觉得,这百多万的欠账好像挺正常的?

看着干部们的反应,刘春来心中笑了。

在八十年代初期,农村人均年收入可能不过百的情况下,一个大队的干部们觉得欠账百万,正常么?

本来是不正常的。

可在有刘春来动不动就从外面用蛇皮口袋装钱回来,动不动就是几十万的工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