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一梦直如一生(第2/4页)

——所以她拒绝了陈实毓想要尝试开颅手术的请求。

“我要你确保万无一失,如若不能,天子龙体岂能由着你割肉切骨?可别反害了性命!”太后如是说。

陈实毓不能确保。他甚至连三成把握都没有。但总不能对太后说“死马当作活马医”,最后也只能放弃。

——所以她拦截了皇帝清醒时手书的、发给内阁的遗诏。

太后低头,盯着诏书上“长子皇太子贺霖,仁孝聪明,夙德天成,宜即皇帝位”一行字,指甲几乎要将绫锦戳破。

殿内只她孤零零一个,宫人们被赶了出去,连琼姑都不被准许进来。太后在犹豫,在挣扎,在做此生最艰难的一个选择。

直到她听见了殿门口传来的孩童声音:

“阿婆,我会认许多字,还会念诗啦!老师们都夸我念得好,我背给阿婆听——

“为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

没人敢拦二皇子。朱贺昭边背诗,边走进殿来,小小的一个人儿,龙袍玉冠,行止有度。

太后放下诏书,招手叫他过来,问:“谁教你背这诗的?”

“焦老师。但我那时背不下来,现在会背了,可焦老师不在了。”朱贺昭说。

太后温声问:“你可知这是谁的诗?”

朱贺昭摇头。

“这是两代帝王合写的一首诗。前两句‘为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来自宋太祖赵匡胤。他写完前两句,写不动了,有宋一朝无人敢接,说是帝王气透纸而来。直到四百年后,我大铭太祖皇帝,才接上了后面两句,‘恒持此志成永志,百战问鼎开太平’。昭儿啊,你可知这诗句的意思?”

“焦老师好像说过,是……当个好皇帝的意思?”

太后笑了,抚摸着他稚嫩而聪慧的眉眼:“对,就是这个意思。昭儿,你好好谢谢你那已经被贬的焦老师罢!”

朱贺昭想了想,向着殿门方向有模有样地做了个揖。

太后起身,走到炭盆边,将一式两份的传位诏书,毫不犹豫地扔进了火焰中。

“琼姑!”她高声唤道。

琼姑快步入殿:“太后有何吩咐?”

“去把蓝喜叫来,让他带上玉玺。他若有半句异议,就地格杀,换个人做掌印太监。”太后的语气中透出了血腥气。

琼姑心中一凛,低头道:“是。”

“新诏写成后,先不要发往内阁,以免夜长梦多。待到……待到大行之前再发。”

“大行”二字令琼姑腿软,她只能更深地躬下身:“是。”

“还有,派人看着点豫王,不准他出王府。理由……他不是说最近忙着纳侧妃,开枝散叶么?那就好好地在府中选美选贤,不要出来到处晃荡。”

“是。”

太后想了想,又问:“庆州军那边有消息了么?”

“尚无。即便得手,消息传回京尚需半个月。”

太后道:“希望章氏子识相些,拿着废太子诏书,老老实实滚去岭南,还能安度余生。他毕竟流着一半槿隚的血,我也不想赶尽杀绝。”

琼姑道:“太后仁慈。”

太后此刻再无动摇,回头见朱贺昭还在,正懵懵懂懂地听着,于是笑问:“昭儿听懂了什么?”

朱贺昭想了想,摇头:“不懂。”

“不懂没事,阿婆帮你。你在前头坐着,阿婆就坐在你后面,为你打气撑腰,好不好?”

朱贺昭当然喜欢她陪着,便点头道:“好。”

太后笑了。

琼姑起身离开前,想起一件事,又禀道:“有件军务,内阁两位阁老拿不定主意,来问皇爷的意思,被奴婢的人拦在养心殿外,暂时劝退了。”

“什么军务?”太后问。

“鞑靼与瓦剌最近打得越发厉害了。鞑靼因为太师脱火台谋叛被杀,无人能抵挡瓦剌大军。故而鞑靼小汗王的母亲遣信使来,向我朝求援。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