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7章 上辈子卖红薯(第3/4页)

苏晏也饿了,心道就当和不太熟的同事吃顿饭,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于是在对面位子坐下来,拣了双齐长的筷子,用帕子擦了擦。

豫王盯着他的帕子看。

苏晏抬眼看豫王,又垂目看自己手里的筷子,最后讷讷地把帕子递过去:“王……”

“说了,叫栩竟。”豫王接过帕子,把自己的筷子也擦过一遍,顺手把帕子揣进怀里。

“朱栩竟你个王八蛋”是骂过好几次的,但“栩竟”……苏晏打死也叫不出口。

头脑汤热腾腾地端上来,及时掩饰了他的尴尬,他低头专心扒拉肉圆子吃。豫王注视着白雾氤氲中他光洁的前额,情不自禁地微笑。

不远处响起清脆的童声儿歌,无忧无虑的笑声夹杂在这市井烟火气之间,显得格外动人。

苏晏忽然放下筷子,侧耳细听。

四五个孩童从小巷里追逐着跑出来,边拍手边唱童谣:“……天地皆暗,日月无光……”

苏晏脸色逐渐变得凝重。他示意般看了一眼豫王,起身去隔壁店铺买了包芝麻糖,朝孩童们唤道:“过来孩子们,叔叔请你们吃糖。”

孩童们欢呼着拥过去,一人分了两颗,迫不及待地塞进嘴里。苏晏蹲下 身,问道:“你们唱的什么歌谣,念一遍给叔叔听,好不好?”

一个缺门牙的男童咬着芝麻糖,大声说:“我会念,‘霹雳兆大劫,天地皆暗,日月无光’,后面的……后面的忘记了。”

另一个口齿更清晰的女童接着道:“我知道!‘真空救苦难,红莲现世,混沌重开’。”

苏晏又追问:“是谁教你们唱的?”

孩童们七嘴八舌道:

“大人教的。”

“很多人都在唱。”

“会唱的才是聪明娃,不会唱的都是傻瓜。”

“叔叔你会不会唱?”

“不会。叔叔不够聪明。”苏晏笑了笑,把糖都分给他们。孩童们瓜分完糖果,又嬉笑着跑开了。

苏晏还蹲在地上,一只手伸到他面前。他抬头,看见豫王那张英俊的脸,鬼使神差地握住了对方的手,任由对方把他拉了起来。

豫王道:“谁说你不聪明?我一巴掌也抽他个胡旋舞。”

“‘也’?上个被你抽的是谁?”

“妖僧继尧。”

苏晏笑了,“干得好。这回又有更大的妖怪送上门给你抽了。”

他拔腿要走,又回过头,不太舍得地看了看那碗刚吃了两口的头脑汤,自我安慰:“事再急要,也不在乎吃碗汤的这点时间。”

豫王赞同道:“说得对。”

两人回到座位,边吃边聊,吃得快,聊得也跳跃。

豫王问:“童谣而已,为何如此紧张?”

苏晏道:“这不是童谣,是某种征兆。”

“征兆?”

“自古以来,借鬼神、异怪说事,最能迷惑人心。”

豫王略一思索,“……‘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

苏晏颔首:“对,除了借狐狸,也借谶纬之学——‘刘秀当为天子’;还有借神仙之口——‘赵家天子杨家将’‘谁说当今无真主,两个皇帝一担挑’。”

豫王沉声道:“刘秀和赵家兄弟,都成事了。”

苏晏道:“亡国之音,也多起于童谣。譬如‘月将升,日将浸,檿弧箕服,实亡周国’,是说阴盛阳衰,周朝会被卖桑弓、箕箭袋的人颠覆,周宣王为此在全国捕杀卖弓箭的人,认为这样就能逃过亡国之劫。后来一对卖桑弓、箕箭袋的夫妇,在逃亡路上捡了个被遗弃的女婴,将她抚养成人,取名褒姒。”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亡国之谶谣,应在了他儿子身上。”

“还有一个童谣,流行于隋末,‘杨花落,李花开;桃李子,有天下’。杨广因此杀了一大批姓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