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37章 壮烈割舍,清白事唐(第5/10页)

听到李祎这么说,郭元振拍掌赞叹一声,并不吝夸赞道:“年少气盛,是家国之福。校尉有此壮声,难怪就连圣人都赞此郎必成宗家璋器。但是……”

讲到这里,郭元振先是顿了一顿,然后抬手吩咐他的随从们散开、将帐内此处空间隐隐隔开,然后才望着郭知运说道:“圣驾亲临陇上,所图不只海西一地得失。须知青海之外,西康亦我领疆,仍遭蕃贼劫掠。噶尔家一部诚不足抗御我王师大军,可若迅猛除之,蕃主必将逡巡不前,顿师西康,届时我大军若再图进取、则成疲师,贼自拥以逸待劳之利。”

听到郭元振这么说,郭知运才知道原来圣人的视野并不止于青海一地的收复与否,而是上升到与蕃国之间整体的国力对抗。换言之,圣人是要以青海为诱饵,将蕃国本土的大军引来青海进行一场决战。

见郭知运露出恍然之色,郭元振也微微一笑。

吐谷浑的灭亡对大唐而言的确是影响极深,不独极大的破坏了大唐的边防布局与羁縻秩序,之后大唐在青海几遭挫败,不独损失惨重,更直接打断了大唐对外扩张的步伐。因此,收复青海可以说是大唐朝野内外的一个执念。

但若仅仅只是收复青海,并不足以完全补偿大唐于此所遭受的损失与付出的代价。而且这样一个单纯的战略目标,也并不值得圣人御驾亲征。

圣人既然亲自来到陇右、坐镇指挥这一场青海大战,那就势必要与吐蕃这个崛起于高原、屡屡挑衅大唐威严的政权分出一个胜负。

可占据海西的噶尔家与赞普不睦、甚至遭到国中的排斥与放弃,若仅仅只是消灭噶尔家、收复青海,既不足以对吐蕃国力造成实质性的损伤,也不能说大唐就战胜了吐蕃。

所以,大唐这一场战争如果想获取到最大的战略成果,就必须将吐蕃本土的军队吸引到青海来,彼此进行一场决战。

如果在蕃国本土主力抵达青海之前,唐军便消灭了噶尔家,这无疑会让此战的战略意义大打折扣。噶尔家遭到大唐与吐蕃的双重排挤压制,已是强弩之末,但即便如此,大唐仍要投入如此强军,甚至圣人亲征,那噶尔家可以说是虽败犹荣,而大唐则就胜之不武,很难通过这样一个战果营造出强大的震慑力。

而在吐蕃方面来说,客观上虽然失去了青海这一重要的疆域版图,但实际上此地本来就不是赞普亲自管理,长久控制在噶尔家手中形同割据,就算失去了,实际的损失也很有限。

蕃主虽然不失年少气盛,但也未必会再继续向青海进军,更大的可能是借此在国中营造一种同仇敌忾的氛围,稳守吐蕃本土并继续消化得而复失的西康。哪怕势弱一时,但蕃土地势易守难攻,唐军想要有效打击其本土,所付出的代价实在太高,足够吐蕃争取战略上的转机。

只要守住吐蕃本土不失,那么未来的青海便是吐蕃君臣齐心的用功之地,毕竟青海得失关乎到吐蕃这一政权的前程出路,而噶尔家借兼并青海崛起的经历也将会成为吐蕃无数梦想出头的豪酋们的表率。

可以说,如果大唐不能借青海此战对吐蕃本土势力造成有效的打击,那么不独此前用功不浅的西康将会彻底失去,失而复得的青海也将会成为一个战争消耗的无底洞,会不断遭到来自吐蕃的寇掠侵扰,成为一块进退两难的鸡肋之地。

“但是,吐蕃君臣失和已是人尽皆知。蕃主能将噶尔家隔绝于青海一隅,可知其人权谋有术。今我大军汇聚于此,围而不攻,可谓意图昭然,蕃主真会举兵来救?”

在沉默了一番之后,李祎又开口说道。

郭元振闻言后便笑语道:“钦陵至今仍是蕃臣,有开疆扶立辅弼之功,功高如此,蕃主尚且不救,体面何存?恩义何在?况我王师大势缓进,蕃国若一卒不遣,慌怯弃土,于青海必将威望扫地、人义断绝,使诸土羌不敢两顾、恭伏唐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