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0章 勤王与否(第2/4页)

冯元飚认为,京畿运河最窄处13米,宽处18米,建虏想要架桥渡河绝非易事,也非一日一夜所能完成,因此不需要处处重兵,只要在东岸严加戒备,配备几支机动部队,但是发现建虏在某地架桥,立刻出动阻击就可以。

当然了,建虏兵可以泗水过河,不过没有了战马和重甲,建虏兵也就失去了威力,再者,建虏兵大多是旱鸭子,会水的人并不多,难以形成大威胁。

而就整个防线来说,现在的兵力,尚可以应对——杨文岳的保定兵,阎应元和杨轩的两个战兵营,防守河岸,刘耀仁率领的四个千总队防守石桥,运河的漕丁漕兵和武清东安等地的本地军士作为辅助,一共有将近四万人,另外,尤世威的三千山东兵往吴桥,陈有福的四千河南兵往大名府,唐通的三千密云兵回援京师,都可为后续的援兵,因此在冯元飚看来,运河防线尚可,暂时还不需要动用两千里之外的孙传庭和左良玉。

不宜动用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另一个原因是军粮。

从陕西湖广到京师,单程两千里,往来四千里,从命令下达到抵达京师,最少需要两个月,今年河南虽有小丰收,但陕西山西保定等地依然是大旱,湖广粮食也减产,各地州府粮仓空虚,恐难以供应秦兵和湖广兵进京勤王的粮米,如果强硬命令,说不得就会重蹈崇祯二年,建虏入塞时,各地人马纷纷进京勤王,但沿途却得不到军粮,饿兵溃散,就地落草为寇,变成流贼,为害地方,茁壮了流贼势力的覆辙。

孙传庭和左良玉虽然不至于中途溃散,但却也不可不防。尤其左良玉的部队军纪一向不佳,沿途所过,必然是骚扰百姓,造成的祸害,怕不是各地官府所能承受的。

更不用说,李自成和张献忠都还没有被剿灭,如果孙传庭和左良玉离开,李自成说不得会死灰复燃,而张献忠则是会摆脱官军的四面围剿。

冯元飚说的有理,不过支持他的人并不多,很简单的原因,不调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兵马,为了固守运河,必然还需要从京营抽兵,在建虏大兵入塞、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大明京师的兵马不但没有得到加强,反而还被削弱了不少,这是群臣所不能接受的——不止是因为他们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在京师,更因为京师乃是大明天子所在,容不得一点闪失,虽然太子抚军京营之后,京营的兵力和战力,都得到了极大的扩张和提升,但这不并不表示京师的兵力是富余的。

当然了,群臣心里都明白,今日冯元飚所说,并非完全是冯元飚自己的意思,而是冯元飚和太子共同商议的结果,从年初开始制定防御计划开始,太子就经常和冯元飚、吴甡两人密议,今日冯元飚所说的这番话和这些理由,肯定是太子首肯和同意的。

“本兵所说,臣不能同意!”

很多朝臣提出反对,坚持召孙传庭和左良玉的兵马勤王。

历来,但是建虏入塞,朝廷都会任命一个总揽天下兵马的总督,崇祯十一年是卢象升,历史上,崇祯十五年时是蓟辽总督范志完,但实际上去年的统帅却是太子殿下,今年建虏又入塞,太子当然还是当仁不让的第一统帅。

这也是到现在为止,崇祯帝和朝臣都没有讨论总督人选,只是等待太子回京的原因。

不过在一些顽固的文人看来,太子统兵,绝非是社稷之福,一方面,兵凶战危,箭矢无眼,太子领兵打仗,极有可能会出现意外,一旦有意外,太子兵败失陷,那就是天崩地裂、难以挽回的大祸事;而另一个方面,如果太子持续胜利,威望持续增长,长此下去,怕是会出现储强君弱的局面,就一个王朝的稳定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

一句话,文士总督,才是朝廷应有的法度。在洪承畴投降建虏之后,现在大明能拿出来的总督人选,怕是只有一个孙传庭了,因此,他们极力鼓动崇祯帝,要求调孙传庭入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