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1章:阴武和他的一众小弟们(第2/3页)

这个时候,吕武开口说道:“上军佐所言可行。”

吕武不是在给赵武背书,实事求是而已。

赵武不那么理解,看吕武的目光很感激。

老大表态了呀。

小弟们还不上?

中行吴和解朔立刻附和。

羊舌肸想了想也出言附和,一副元戎说什么都对的模样。

近期遭到孤立的魏绛继续闭嘴。

老魏家最近的日子不好过,想靠拢向范氏遭到拒绝,跟荀氏(中行氏)和赵氏陷入一种竞争关系。

魏氏虽然是姬姓,然而他们并不是从晋国公族中脱离出去的一支。

他们曾经也是一国的公族,祖上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发)的异母弟弟。周武王灭商朝后,受封在了毕地(陕西咸阳一代),也就成了众多诸侯国之一的毕国。

这个毕国是什么时候亡的?大约是在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651年之间吧。

遭到西戎灭亡的毕国,一国之君的子嗣四散逃命,毕公高的后裔毕万在亡国后投奔到晋国,晋献公让他做大夫。

毕万屡次随晋献公出征,军功卓著,于是晋献公封毕万于“魏”,自此世界上多了一个崭新的晋国魏氏。

为什么要有“崭新的”这个用词?原来也有一个魏国,遭到晋国所灭,在“不绝人祀”的规则下,魏国的公族仍然为魏氏生活在“魏”地。

后面晋国取消了魏国魏氏的食邑,才有了毕国公族后裔这一支成了晋国的魏氏。

这个“魏”其实是一个很好的字,喻“巍巍高大也”。选国号的话,“魏”其实很合适的。

吕武将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赵氏丢到晋国东面,打从事实上让三家陷入一种竞争的关系之中。

在这种竞争关系下,三家又给分成了两个阵营。

中行吴和赵武都是跟在吕武身后混的“卿”,很多时候需要遵从吕武的指示采取一些选择,天然上的关系也就更近一些。

魏氏则是因为魏绛成为家主而跟阴氏分道扬镳,不管阴氏是怎么来定义这一次事情,荀氏(中行氏)和赵氏哪怕仅是做给吕武看,也不可能跟魏氏哥两好。

荀氏(中行氏)、赵氏和解氏碍于阴氏不想跟魏氏走得太近。

范氏处在需要得到吕武鼎力支持的状态,除非魏氏付出的代价足够,要不然凭什么让范氏给吕武添堵?

刚刚成为卿位家族的羊舌氏,他们不受到其余卿位家族的待见,更不敢多冒头了,也就没可能跟魏氏走到一块。

卿位家族不待见魏氏?其余的中小贵族也就看到了靠拢向魏氏的风险。

他们生活在哪?生活在晋国啊!

近数十年来,哪一个遭到孤立的卿位家族能落得个好?

中小贵族可不想魏氏在某天出事时,一块跟着魏氏陪葬,肯定是要远离魏氏的咯。

所以,吕武压根就没有对魏氏干点什么,也没有指使或吓唬哪个家族,还是让老魏家现在陷入外部交际一种举步维艰的状态。

让吕武主动去对魏氏示好?

干了那种事情,是不是也就等于谁都能跟阴氏上一刻是朋友,下一秒能无代价变成陌路?世界上没有这种道理的。

吕武不主动针对魏氏,交际上是一种正常情况,属于好聚好散。

两个家族互相背离之后,这家再去给那家站台,还互相背离干什么?

近期魏氏跟阴氏出现了什么矛盾?主要是解氏跟魏氏出现了水源纠纷。

解氏从晋国腹地搬家到西边是吕武和魏琦的共同决定,划出“大荔”那边的一大块地给予解氏,使得解氏跟阴氏和魏氏同时成了邻居。

后来,吕武先谋得了“侯丽”的控制权,又近一步拉了解氏一把,作为中间人让荀氏将西边的封地有代价转给了解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