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2章:一直在领先的阴氏(第2/3页)

另有一个更加残酷的事实,七十二名正式弟子之中,绝大多数本身是一名贵族,又或是贵族的后裔。

那并不是至圣先师想搞歧视,只是资源占有率带来的一种现状。

在历史学家认为学习氛围最好的宋代,想学习的门槛已经低到不行,绝大多数人还被挡在知识大门的门外,追其原因正是需要先保证生存,再来谈学习这种伟大的追求。

在当前时代,吕武敢不看身份和出身都收起来教育,不用管财力能不能承受得住,首先要造反的就是阴氏的一帮家臣以及“士”阶层。

俺的先辈经历多少艰辛,又是经过何等困难的斩荆披靡,才能让俺过上今天这种好日子?

一帮祖辈没什么功劳和建设的家伙,凭什么能有俺这样的待遇!

如果什么都不干就能过上好日子,谁特么乐意去抛头颅洒热血,一块等着天上掉馅饼算球啦!

能说这种心态是错的吗?好像也不能。

投胎是一种技术活,生在什么家庭,起步优渥或艰难,对一个人的人生有影响,并且极大。

关键是,生活优渥的那些家庭,他们并不是一开始就那样,也是祖辈有过努力和奋斗。

好日子真的不是人在家中坐,等着老天爷的赏赐,需要的是依靠自己去争取。

当然,有些时候不是光凭努力就能获得回报,看的是社会现状了。

不知道是事情不够重要,还是没有那么紧急,葛存并没有第一时间打扰吕武对学社的视察。

这里的学生有五十六名,其中包括吕武的四个儿子。

他们占有的资源包括四间学社,一片寝房区,一个大操场,活动区域按面积计算约有百亩。

在师资方面,留守“阴”地的家臣得空会过来教学,吕武有时候也会亲自过来讲课,等于说并没有固定的教师。

这个并不是吕武不重视学社,只能说是当代的条件不允许。

拿家臣来说,他们更愿意拿有限的时间去建功立业,为自家的子孙挣下一个正式的贵族身份和大大的家业。

“或许需要让教学也归入记功?”吕武看的是梁兴在教《诗经》。

梁兴讲一句。

学生跟着复读一遍。

每一名学生前面还有一个放着细沙子的小木框,他们手里又拿着一根小木棍。

读书就读书,自然不可能做什么摇头晃脑的举动。

话说,一边读一边摇头晃脑,是颈椎有毛病,还是在活跃脑浆?

谁要是带头那样搞,信不信吕武会帮他们治好颈椎病。

有那样的举动,更应该发生的是脑子晕懵掉吧?摇久了,不是智障也该变成智障。难怪教出来的基本是米虫,仅有少数几个脑子能承受不断摇晃的学生像个正常人。

不信?去一边读书一边摇晃脑袋,不用坚持一辈子,坚持个两三天试一试,走起路来都要东倒西歪。

这里却是吕武狭隘了。

那种读书叫诵读,也叫吟诵。因为各个时期语言发音方面的不同,喜欢用一种韵律来读书,再加上没有标点符号,读书人一般不是那么懂断句,于是在读书的时候就晃头晃脑的用肢体的摆动节奏附和一下,便于断句和记忆,声音也能阴阳顿挫。

现代人有标点符号,再来是没那个读书摇头晃脑的习惯,干起来除了弄得头昏脑涨,很难有其它什么效果。

阴氏的学社分为几个阶段,初步当然是识字,再来才是各种学科。

吕武需要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才,没搞全方位的发展,也没有那个条件,大体上分成了各种管理学,着重于农耕和军事两个方面。

“主。”葛存见吕武有点闲下来的样子,赶紧说道:“中军佐遣人而来,需主往‘新田’。”

中军佐就是韩厥了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