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簪缨世家”为何代指显贵人家

“簪缨世家”、“簪缨世族”、“簪缨门第”都是比喻高官显贵之家。“簪缨”到底是什么东西?为什么能够代指显贵人家呢?

先说“簪”。杜甫有“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名句,“簪”是用来插定发髻或固冠的长针形首饰。东汉学者刘熙《释名·释首饰》:“簪,兟也,以兟连冠于发也。”将冠固定在头发上。再说“缨”。屈原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的名句,“缨”是系在脖子上以固定冠的带子。《说文解字》:“缨,冠系也。”

古时士阶层以上都要戴冠,因此所谓“衣冠”乃是古代中国的独特礼制;戴冠必要系缨,因此“簪缨”连用,指代官宦。

“簪”松了或掉了,冠还能勉强戴在头上;但是如果“缨”断了,冠就不能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了。因此系冠之法,“缨”尤为重。《左传·哀公十五年》中讲述的子路之死的故事,极好地诠释了“缨”的重要性以及在古人心目中的地位。

卫国发生内乱,卫出公出逃,子路时为卫国大夫孔悝的家臣,抱着“利其禄,必救其患”的信念,与乱臣搏斗,搏斗中被人“以戈击之,断缨”,子路说:“君子死,冠不免。”遂“结缨而死”。君子死,帽子也不能除掉,子路最后的动作是结好帽带子,从容死去。

刘向《说苑》中“楚王绝缨”的故事则更为著名。“楚庄王赐群臣酒,日暮酒酣,灯烛灭,乃有人引美人之衣者,美人援绝其冠缨,告王曰:‘今者烛灭,有引妾衣者,妾援得其冠缨持之,趣火来上,视绝缨者。’王曰:‘赐人酒,使醉失礼,奈何欲显妇人之节而辱士乎?’乃命左右曰:‘今日与寡人饮,不绝冠缨者不欢。’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而上火,卒尽欢而罢。”

楚庄王与群臣即使饮酒之时,依旧冠缨俨然,最后的“群臣百有余人皆绝去其冠缨”,不过是楚庄王为了保护调戏美人的大臣的举动,可见这乃是非常之举,“缨”在冠礼中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因此也才能和“簪”一起代指显贵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