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顿饭”为何用“顿”作为计量单位

人们常说吃一顿饭、一天三顿饭、骂了一顿等等,说起来习以为常,但是仔细一想问题就出来了:“顿”为什么能够作为计量单位呢?

“顿”是一个会意兼形声的字,从页,屯声。“页”是头部,“屯”是聚集、滞留之意,因此“顿”会意为叩头至地而止,引申为放置、屯驻。

《隋书·炀帝纪》载:“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辄数道置顿,四海珍羞殊味,水陆必备焉。”这里的“顿”是名词,宿食之所,住宿和饮食之处;又叫“顿所”,指驻扎的营房或馆舍。“顿”当作量词就是由此而来,在“顿所”里吃饭,自然就有一顿、两顿、三顿之谓,后来也引申为一次、一回。

《世说新语·任诞》篇描述襄阳人罗友出身寒门,“尝伺人祠,欲乞食,往太早,门未开。主人迎神出见,问以非时,何得在此?答曰:‘闻卿祠,欲乞一顿食耳。’遂隐门侧,至晓,得食便退,了无怍容”。罗友想趁着祭神的时候乞食,但到得太早,还没开门。主人家问他还不到时候你在这里干吗,罗友回答道:“听说您要祭神,我只是想乞一顿饭而已。”怍(zuò)容是惭愧之色,罗友即使乞食也没有惭愧之色,因此被列入“任诞”的行列,果然,有奇才、不拘小节的罗友后来得到了重用。

古时有九种跪拜的礼节,称作“九拜”,其中第二拜叫“顿首”,叩头至地,不加停留,一触地就抬头,“顿”一下而已。由此引申出“顿”当作量词使用的“一次”,与屯驻的“顿所”之“顿”,同为作为计量单位的语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