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萨尔曼 · 拉什迪:《撒旦诗篇》与作家的自由(第2/2页)

两个主人公像双胞胎一样,一起出发,每次分别后,不管情况是好是坏,又能重新聚首。他们的行进没有确定的方向:一会儿和天使为伍,一会儿和魔鬼结伴。但是,就像我一贯对待魔幻现实主义的态度那样,维持我阅读兴趣的,并不是那些超自然的历险故事。小说结构由倒序、回忆、题外话和次要情节织就而成,所以我们首先要关注的是叙述者:他不时给读者送上一段长长的演说词。例如,对撒切尔主义政治那段很长的批判。而最吸引我的,就是那些充满神话意味的语言。作者和主人公们就是使用这种语言,来描述他们早年在孟买的生活。像纳博科夫一样,拉什迪也喜欢文字游戏、中间韵、罕用词和新词。叙述者让自己和主人公们告别他们的“穆斯林青年”身份,去追求变形,摆脱一种语言、一种文化。这时,一种愤怒就慢慢渗透进来。多年以后,当叙述人回到祖国时,他父亲向这个英国化的儿子谈到他对愤怒及其后果的看法时,说:“如果你是因为痛恨你的同胞而去了国外,那么你从同胞那里能得到的,也只能是痛恨。”

在霍梅尼作出裁决之后,不但《撒旦诗篇》从此被禁止翻译,拉什迪以前作品的翻译也同样遭到禁止。

在这里,我们必须请求公众,来深刻反思那些针对拉什迪的威胁。这些公众曾目睹图兰·杜尔逊(Turan Dursun)因对《古兰经》“不敬”而惨遭杀害。

[1]伊斯兰教什叶派学者的宗教称号,意思为“真主的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