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1章 配合(第2/5页)

公孙佳道:“百姓指望着天时吃饭呢。”

王济堂沉默了一下,说:“我在太宗身边有些时候了。”

“那是。”

“跟在太宗身边也看了些事儿,约摸能看懂一点政事,”他又解释,“并不是想干预政事,只是想说,我没有不忠的意思。这几年我冷眼看着,这北方与南方还是有点差别的。南方,被他们弄破了,北方还是能支撑的。”

公孙佳点了点头:“是。”

“您往南方调了不少粮,总得给北方留一点,多留一点。您的治下好了,大家伙儿感激您,您就安稳了。您这儿安稳了,以后才好收拾乱局呀。”王济堂说。

公孙佳有点诧异:“到这一步了吗?”

王济堂说:“不是我老东西心狠,人都说你果决,杀人从不手软,我看着呢,您这狠劲儿差多了。对外人,那怎么能叫狠?那是本份,对自己人要会取舍。”

公孙佳道:“都是自己人,那就……”

“陈王难道不是儿子?舍了也就舍了,只恨没有舍彻底。”

公孙佳轻吸一口气:“您的意思,我听明白了。谢您指点。”

“老了,嘴没把门儿的了,说了该割舌头的话。”

公孙佳道:“您这才到哪儿呢?只管放宽心,接着在这儿住着,不会有事儿的。”

“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啦。”

~~~~~~~~~~~~~

公孙佳没想到王济堂会跟她说这一串话,如果是郑须还活着这么对她讲,那倒不意外。她与王济堂算不上有多深的交情,搭把手而已。现在得了这一番话,这“狠心”一条,她还是觉得不太好。不过王济堂提醒得对,北方的情总也不大好,她得先把这些给解决了。

出了行宫就回相府,自己人聚集一堂,人人都面带喜色,互相慰问了一番。然后就听赵锦问:“妹妹留在京城,除了彭、荣二人,可还有什么别的安排?”

容珍珍与妹妹是同学兼朋友,见赵锦问了,她也跟着来了一句:“阿姨,听说京城情况不是很好,咱们想办法把妹妹也调过来吧。”

元铮则说:“她应该不会冲动吧?要不,我再给她点兵马?”

妹妹袭爵定襄侯的时候,公孙佳就给了女儿一千私兵,元铮中间回来一趟,又给了她一千,这货现在手上自己的私兵就有两千人,还不算领职带的官军。公孙佳道:“你还怕她闯的祸不够?”

元铮道:“以她的本事,要自保还是得多点兵马的。”得够闯祸之后跑回来的。

公孙佳道:“不给!让她自己攒去。”

余盛动了动唇,没吭声。

公孙佳道:“先甭管她啦,一时半会儿也出不了事不是?先看看咱们眼下怎么弄吧,这一回,雍邑往北尽归我管。都说说吧。”

赵锦道:“不太好。下官的学生是来自各地的,说好,只是与南方那样的大灾比,天时与前些年是不能比的。”

余盛道:“雍邑还凑合,人多嘛,地也好。”

公孙佳道:“管得也不错。”

“嘿嘿。”

“无论要做什么,都得有人有地有粮,然后再说,”她终究没说出来不管南方的话,而是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先把米找到吧。余盛,你在雍邑都怎么做的?”

“啊?”余盛冷不防被点名,“就那样啊!”

公孙佳听到外甥媳妇发出一声轻叹,笑道:“问你娘子。”

“宝宝……”

“雍邑与别的地方做的不同的,是你管得多了些……”

余盛并没有做什么出格的事,“只是做了一个官员该做的事”,提前了解辖区情况,由官府将雍邑的小农组织起来,统筹安排抗灾生产。比如收成前要下大雨了,那就组织所有人细化分工去收割庄稼。一道工序一道工序地安排,收割的、运输的、脱粒的、储存的……集中牲畜、车辆应用。又如大灾之后趁天时抢种,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