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 铺路(第2/4页)

她不好对大长公主说的一件事是,她之前有那么一次月信未至,自己小心在意,脉相却是正常。过了两个月,又恢复了。调整的药也吃了,佛寺观道的香油钱都翻了倍的给,却也不过如此。御医让她放宽心才能有好结果,这玩儿它就不能被催,还举了些例子,有些人在遇到大事前会上吐下泻之类,其实身体没问题,都是心情给闹的。

公孙佳自认一向心大,哪知在这件事情上自己翻了车,竟紧张得让身体出了状况。这事儿她也只好自己给咽了,不然这家里上下这么紧张的劲儿,非得给她弄得更紧张了不可!眼前这两个女人,能把雍邑给闹翻了。

公孙佳索性带着元铮、彭犀、赵锦出城巡视工地去了!

雍邑周边的工程依旧在进行,譬如修路,譬如挖河,此外还有一些必要的建筑之类。赵锦带着一双儿女,这姐弟俩也算是开了眼了。大场面、繁华地都见过了,这尘土飞扬喊着号子的场面见得还是少。

匠作还在城内督工兴造未完成的建筑,那是一座很高的佛塔。公孙佳本来对佛道不是很热衷,依规制兴建而已。到大长公主来了,对这些因果报应就特别的上心,想起来公孙府里那个佛堂供了舍利,公孙佳平安活了这么大,她就认为得在雍邑再建个求子的庙才行!

匠作工作已在收尾期,既有点闲又很愿意奉承大长公主,两下一拍即合,拖着人就帮大长公主修佛塔去了。也不知道求子的庙为什么非得要个高塔。反正公孙佳等人去看雍邑粮仓的时候就,匠作已经陪大长公主巡视工地去了。

匠作不在,负责解说的就是关巡,关巡报了一串数字:“雍邑储粮不多,现在有的还有一万石是去年朝廷调拨过来剩下的,下个月将有一批南方的陈米运来,够支应到秋收……”新城建设一开始就是有这个问题,不能自给自足,开头两年总是需要补贴的。

这样,充实雍邑的人口就变得非常重要了。有人才能开垦更多的荒地,有了更多的良田才能收更多的粮食。公孙佳对彭犀道:“招徕人口的事要上心,我再上书朝廷,再迁徙一些人口过来。”

建新城向来也是如此,选取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填过来。

苏逊小声说:“只恐怕百姓不愿背井离乡。愿意来的,就已经来了,不愿意来的,只好强行迁徙。强行迁徙而来的心中又有怨念,恐怕逃亡。”

赵锦道:“你对政令知道多少?焉知没有应对的法子?”

公孙佳不以为意,对苏逊道:“当然要双管齐下啦。”政令迁徙是一个办法,利诱又是另一个办法了。垦荒的时候,只要他能开出地来,五年免税,过了免税期,按人头关税。公孙佳打算再添一条:免税期过了之后的十年,无论男女,只要你有一个人头,就再将十亩的田税减半。一人十亩,童叟无欺。

有人,你就能减税,你家里户口上有这么个活人,就是有利可图的,自然会有人想办法充实人口。这也是变相的奖励生育。也会有人设法从外地招徕人口,当然,这个过程中也难免有违法之事,所以公孙佳就把李存中给放在这里来了,严刑峻法,就是为了整肃风纪。

赵锦低声给儿女讲解了一些其中的门道,说:“为政不能只是直来直去,有时候得多绕一道弯儿。不能以为自己手握权柄就能任何摆布,发一号令就必是人人遵从、无论你说什么他们都能给你做得到的。阳奉阴违的事是处处可见的……”

公孙佳整日四处闲逛,到点回家吃饭,吃完了饭,小两口就腻在一处,大长公主与乔灵蕙娘儿俩也只好望而兴叹。

公孙佳倒不是故意的,她有一个想法——现在怀不上,急也没用,不如专心先做正事。秋收前就要回京了,雍邑必得交给一个她放心的人来看守。彭犀、赵锦等人是要跟着她回京的,相府的事务缺不了他们,公孙佳打算把元铮留下,就要让元铮先把一些事务上手,届时以她的名义在雍邑行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