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提议(第3/4页)

公孙佳道:“好。”

这奏本要得急,就还是单良来执笔写。按公孙佳对安乐县公说的本意是“选几个帮忙宗正的子弟”,到写的时候就变成了“择宗室英者为朝廷效力”,安乐县公不知道是装傻还是听不明白,抬笔也跟着签了名。

签安了名,安乐县公道:“明天你跟我一块儿上朝,不然陛下要问起来我是答不上的。你那假,就先销了吧。办完这事,接着休。”

第二天,安乐县公就拉着公孙佳一块儿上朝,把奏本给奏了上去。以他俩的品级,这奏本不用过别人的手筛选,赵司徒也不知道公孙侍回来才两天又整出这么一件事来——你不是要去兵部了吗?

安乐县公是出了名的水货,这奏本出自谁的手笔闭着眼睛都能猜出来。许多人心中一块大石落地:果然还是她,她果然又出手了!

奏本写得很有道理——朝上没有时间把全文诵读,安乐县公往边一闪,让公孙佳说个概要。

公孙佳便说:“臣等既掌宗正,就是为陛下照看家人的。人生在世,无非成家立业。前番宗正寺上表,说的是成家,今天说的是立业。”她先把这事儿宗正寺没有多管闲事给钉死了,本来就该他们宗正寺来为皇帝考虑的。

这里面有两个不能言说的潜规则——

其一,打天下的时间章家人出力的,现在也有一群姓章的掌握着实职,章家有这个传统。并不忌讳自家人有实权会纂个位什么的。

其二,皇室、宗室不适合与大臣过多的争利。皇室的无限繁衍人口越来越多,天下的资源就那么多,什么官儿都让姓章的做了,这不逼人造反?甚至不等别人造反,自家人就要先打起来了——权利膨胀必然导致互相吞噬。所以,一直以来,无论何朝何代,宗室总人数再多,也不能过份挤占盟友们的利益空间。

意即,有许多皇帝的同姓人连官都没得做。如果血缘再远些,爵位都会降到没有,朝廷的供奉也就没有了。

本朝时间太短,目前还没有“人太多,血缘太远就不养了”的担忧,但是二十年来人口增长也是相当可观的,再过个十几年,数量就会变得惊人。现在要未雨绸缪一下,将来宗室做官的名额要怎么分配?

公孙佳没提这两条潜规则,直接给出了她的草案——按着与皇帝血缘关系的远近,考试。

这也是两个标准,第一个标准是血缘。血缘越近,做官的起点就越高。像皇子,活着基本就能封亲王,就能开府,皇帝的亲儿子燕王还领兵呢。血缘远一些的,快要掉出五服的,出仕可能也就是个六、七品的官员。比起求官不得的寒门书生那是相当不错了,不过在整个朝廷的体系里是数不上号的。

第二条是能力。也就是考个试。

皇帝本来对宗室做官没有特别留意,因为他家人口还不算庞大,他自己心里又有一杆称,能看出来谁个能用、谁个不能用,自家人做什么样的官职就差不多了。然而,等日后人口繁衍,后继的皇帝不能尽数接触所有的宗室,又或者后续皇帝眼神不行,宗室就散养么?

当然,散养也行,但是利用率未免太低了!

公孙佳现在做的就是——给宗室一个标准。够格了,就按照他们的血缘远近,给相当的等级的官去做。

每次选官,就给宗室一定的名额,名额是个比较固定的比例——这个可以商量——定下之后,再从姓章的人里选。把道道划清楚。这样是皇室的自我克制,也是对宗室的一种优选。让有能力的出头,没能力的躺平“做一富家翁”。

公孙佳敢上这道表章是因为她认为皇帝是个讲道理的明白人,不会认为她这样搞是要限制皇室的势力。而且,皇帝一直以来也差不多就是这么做的,朝廷上下也比较习惯了,只是没有把这一套明确成一套固定的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