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五月(第3/5页)

容尚书非常客气地问:“据阿姨看来,那一位如何?”

杨氏还是那个语气,说:“奇怪。”

容尚书关切地问:“奇在何处?又怪在何处?”

杨氏道:“看起来是个娇柔的姑娘,待人也大度。然而……我却觉得,她像当年的秦王。”

容尚书眨了眨眼,他不大记得前朝这些人了。前朝最后两个皇帝倒是都当过他的老板,都还有印象,这二位实在“不似人君”,干的破事一车一车的,数都数不完。其中一个爱好就是给宗室子弟、自己子侄改名字、改封号,用来“压胜”。遇到水旱灾害了,改个年号,改完了不行,把儿子改个名字,徙封到受害地区“压一压”。比如秦地有旱灾了,就给儿子改个“霖”、“雨”之类的名字,给他封过去。

连当时的人都记不住他们这些改来改去的名字,更何况几十年后的今天?前朝末年,两任皇帝一共改了二、三十个年号,容尚书这个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都不能细数,改封的诸侯王也差不多是这个数,这个“秦王”,容尚书得再捋捋到底是哪一个。

杨氏道:“就是王淑妃的儿子。”

哦,这个标志太明显,想起来了!

容尚书恍然大悟:“原来是他!他要是活着,朝局或许不至败坏……”

前朝王淑妃,值得写进列传里单开一篇的人物,出生卑贱,原是张婕妤的婢女,被皇帝看中之后,一路蹿升,反而跃过了原本的主人。出身不高,翻身之后却极端的奢侈、嫉妒,皇帝就吃她这一套,为了她废过太子,把皇后活活憋屈死。张婕妤也被贬去给皇后守陵。

皇帝想封王淑妃做皇后,遭到了大臣们的反对,当时容尚书太年轻,还不到出仕的年纪、没有参与,但是容尚书已故的父亲当时可是坚定地站在了王淑妃的对立面的,然后被罢官。但是王淑妃终究没能做成皇后,于是皇帝转而设法把王淑妃的儿子秦王册作太子。

这件也不行,因为秦王他非嫡非长,上头还有哥哥。君臣之间又是一番角力。秦王本人样样出色,少年老成,既知人心,又明礼制,且行止全不像他那个只会瞎闹的父亲。样子也很好看,很对得起他母亲的美貌。

由于君臣都不干正事儿,天灾之后就是他们这些人祸,再内讧下去就百姓就要造反了。大臣们跟皇帝也争得累了,兼之大臣们也不是全然没有家国情怀,还剩了一点理智的大臣们将秦王看了又看,觉得还行,让步了。

就在皇帝跟大臣干仗干赢了,终于要把非嫡非长的秦王册为太子的时候,秦王一病不起,他死了。皇帝眼都红了,册了王淑妃的次子做太子,大臣们此时也是扼腕,但是看皇帝要发疯,也只得忍了。

这位新太子就不能令人满意了,他天资只是中等,做个守成之君还凑合。想在天灾人祸的时节力挽狂澜,他的能力根本就不够。登基之后,他也挣扎了一阵儿,然而两年的时间里,任何他想做的“新政”都没能推行下去。

于是就走了他爹的老路,开始醉生梦生,终致民不聊生,把皇位给作没了,自己也作死了。

容尚书与杨氏回忆当年,都是唏嘘。容尚书再三确认:“十九郎夫妇也曾见过她,虽也是赞口不绝,可不像阿姨说的这般玄。”

杨氏久无表情,笑起来显得有一丝僵硬:“那就不是我能知道的了。她答应过来,你又何妨亲自看一看呢?”

“并非不信阿姨,还请阿姨说得详细些。”

“味道,”杨氏说,“一股秦王的味儿。你当时还年轻,根本没见过秦王吧?都说秦王和煦有礼,谦谦君子,谁知道他的手段有多狠呢?淑妃只是骄纵发疯,秦王自始至终都是个明白人。淑妃要杀人的时候,眼睛红得能冒血,秦王,呵,眼睛都不会眨一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