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章 来草原的第四十六天“可……(第2/4页)

耶律加央,耶律铮,乌音珠,玛吉婆婆,还有尼玛达娃他们……

怎么会不恨,那为什么还要活着回去,又悄然死去呢。

从前容姝怕死,怕遇见自己的结局,现在她想让日子过的快一点,再快一点。

管它怎么爱恨纠缠,容姝只想让乌迩越来越富,倘若大楚打进来,乌迩有还手之力。

明明是乌迩打败了大楚,为何景和七年的时候乌迩却被大楚攻破。

乌迩每年都会换草原,为何徐景行能找到王庭。

乌迩每年只有商队会去大楚,难道是跟着商队……

容姝越想脑子就越乱,况且以后商队人会越来越多,要防患于未然。

十月的天乌迩已经冷的厉害了,纺线织布这些活都能在屋里做,天一冷,孩子们又开始读书了。

算起来,乌迩的孩子也上了一年的学了。

一年时间学不了什么,最多能认认字,读读书,学的慢的,字都没认识几个。

因为有认字认得多的,认得少的,还有年纪大的,年纪小的,所以乌迩的书院要分年级了。

整个乌迩有几十个教汉字的地方,少是少了些,但孩子听话肯学,三十多个小私塾也够了,容姝相信以后会更多。

分班需得考试,成绩好的以后进大班,成绩差的进小班,和耶律加央读书时不一样。

那个时候只有耶律加央一个人读书,白天学的东西晚上使劲记,他师父第二天又考,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大楚的随侍要么是厨子,要么是织娘,本就学识浅显,教了读书认字之后恐怕也教不了别的了。

能读书认字就好,容姝还记得有句话叫做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等第一届学生毕业了,就能当老师了。

乌迩勉强建起了个小书院,负责的人是桑吉,除了耶律加央,桑吉大楚话说的最好,现在商队逐渐成形,也用不到他做什么。

这是容姝带来的改变。

不过还是有人觉得读书没用。

种地春种秋收,过五六个月就能收获粮食,虽说玉米豆子产量好,好歹看见东西了,再拿放牧,晒盐来说,累是累,可能看见牲畜长大,盐田里的盐变多,就是上山转半天还能捡几个野果子吃。

可读书有什么用呢。

背几句诗又不能当饭吃,尤其分班考试之后,有的孩子成绩不好,去了小班,大人就带着孩子来退学了。

桑吉面色发苦,“王妃,退学的有几百个,属下怕再过几天,学的稍微好一些的也来退学。”

书院才开了一年,连束脩都不收,怕是要关门了。

容姝皱了皱眉:“冬日又没事,不上学也是在家里窝着,他们去做什么啊。”

桑吉道:“现在家家都会漏粉,纺线织布,在家里应该是忙活这些事吧。”

粉条都是从百姓家里收的,分到的银钱也会分下去,从前乌迩人家里不存钱,毕竟在乌迩都是以物易物,缺什么去别家换,连个集市都没有,哪里用得着银子。

以前攒皮毛,攒粮食,现在知道攒钱了。

容姝明白,读书是时间最长,收益最低的事,更有读了十几年书,依旧一事无成,容姝本意是让孩子们读读书,认认字,若日后大楚乌迩开战,乌迩只能赢不能输,到时候再想读书,就晚了。

束脩不收,总不能谁来念书就给谁银子吧。

桑吉脸皱的像苦瓜一样,读书有用吗,当然有用,大楚以科举选官,而乌迩偏重骑射,大楚人身上有书卷气,乌迩一群壮汉。

桑吉道:“大楚有句话叫术业有专攻,王妃,这么大的乌迩,需要有人读书,有人晒盐,有人放牧,有人打铁。”

容姝点了点头,“能劝就劝一劝,劝不动也要说清楚,以后若是还想读书,要考试入学。”

桑吉也是这么想的,“王妃英明。”

容姝觉得她才不英明,她只是希望乌迩能越来越好,她虽不曾在大楚生活,但也知道,乌迩同大楚相差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