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第7/8页)

四阿哥盯着他的背影,直到他拐过弯去才收回视线,端起桌上半杯残酒一饮而尽。

小时候跟他无话不谈的弟弟,现在也有秘密了。

七月,天气入秋会后,凉爽不少,往年这个时候,正是康熙巡幸塞外之时。今年正好,陪同太皇太后前往盛京,舍弃山海关,取道口外前往,顺带也能巡幸塞外,一举两得。

正如胤祐猜测的那样,康熙并没有为难九阿哥和十阿哥,随便考了他俩一篇文章,就把他俩也带上了。

两位小阿哥私底下还说,早知道这么容易,这几个月就不那么拼命读书了。

太子依旧没有跟随康熙出这趟远门,他被皇父留在京城,处理朝中大小事务。

因为带着太皇太后和皇太后,这一路行径得很慢,每到一处行宫就停下来休息,到了早上再赶路。

他们的第一站来到通州,太皇太后、皇太后以及几位娘娘在行宫休息,康熙则带着皇子、大臣们来到一处院落。

院子的主人是一位七十来岁的老人,穿着质朴的长衫,一看便知是个读书人。

虽然人看起来十分简朴,但院子着实打理得不错,就算进入秋季,院子里也开着不少花卉。

除此之外,假山、凉亭、池塘一应俱全,看着就是个栽花置草,作文读书的终老之地。

“小七,”康熙背着手,把胤祐叫到跟前,指着那老人问道,“你可认得他?”

胤祐走进院子的时候就仔细打量过,他没见过此人,不过倒是认识。因为刚才康熙和裕亲王说话时,他听到了。

这里是一位致仕在家的大臣的宅邸,这个人叫李士桢。

虽然胤祐没见过李士桢,但是这个名字他却十分熟悉。

“知道,他是熹姑姑的父亲。”

李士桢赶紧夸赞道:“七阿哥观察入微,心思缜密。”

康熙听了高兴,笑着看向儿子:“你倒是机灵。”

康熙看小院别致,李士桢是李煦的父亲,又是曹寅的岳父,又因为李熹的缘故,和胤祐也算有些渊源。念及他在三藩之乱以及江西、广东两省的功绩,命人赏赐一番。

他见这里院子虽小,打理却甚为别致,便来了兴致,要儿子和大臣们,写字,作画,附庸风雅一番。自己还亲自上阵,做了首诗。

皇上诗兴大发,其他人也不敢扫他的兴,大臣们绞尽脑汁,作诗一首。

这可是个技术活,不能比皇上好,但也不能太差,凡是得拿捏一个度。

皇子们现在还小,除了年长的三阿哥、四阿哥,以及对此自幼就对这些感兴趣的七阿哥,其他人尚且没有吟诗作赋的能力。

不过,他们毕竟也在上书房上了那么久的学,字倒是写得不错。

除了九阿哥和十阿哥这两人年纪实在小了点,其他人都贡献笔墨,给皇父助兴。

胤祐站在最边上,他跟前有一张小桌,桌上有笔墨纸砚,和一些颜料。

小家伙提笔半晌,却不知道要写什么。

他侧头看了看兄弟们,五阿哥、六阿哥在这方面确实也没什么天赋,字写得中规中矩。

三阿哥和四阿哥倒是很不错,尤其是四阿哥,在胤祐看来,哥哥的字一向是兄弟众人中最好的,跟他比起来也不遑多让。

胤祐转过头来,又看到小院的角落里,有一丛竹子,和承露轩的竹林不同,这些主子被人刻意修剪过,枝叶的布局和走向颇有讲究,看上去既有美感又有意趣。

于是,胤祐心里就有了主意。

康熙见他们写字作话还有一会儿,便又到别处去逛了逛。

别的兄弟字都写了两三行了,胤祐还在条颜料。

一旁的六阿哥都已经写完了,他还在调颜料。

那边康熙逛了一圈,发现这院子修得错落有致,用了江南园林的借景手法,从视觉上延伸了院子的面积,其实很小,稍微走走就倒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