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第4/6页)

厉劲秋心疼又欣喜,“幸好,等我们排练完正常音乐会,正式演出的时候,你的手指就完全好了。”

他丝毫不担心钟应会因为长久没有用肉甲弹奏琴弦,导致技巧变得生疏。

但他比较担心,钟应承担了十弦雅韵与十三弦筑的演奏任务,会影响指甲的愈合。

“你师父呢?”他忽然问道。

“樊大师应该可以弹奏十弦琴吧,就算只用其中七弦,他也能奏响这次的汉乐府。”

“能是能。”钟应摘下义甲,笑着回答,“可是,师父要陪爷爷听音乐会,就不参加这次的首演了。”

重现遗音雅社的《千年乐府》,名家名琴众多。

樊成云作为奔走数年,德高望重的古琴大家,不参与首演,着实令许多人费解。

然而,钟应十分理解。

他和厉劲秋约好了下次谱曲,回到樊林,问候了絮姐,就径直往琴馆里去。

上周,载宁静子终于信守承诺,将整理好的手稿资料、林望归的录像,全都送了过来。

从那天起,师父就闭门谢客,整天待在琴馆,看看录像,弹弹琴。

钟应走进去时,屏幕里年轻的林望归,正在蹩脚的弹奏一曲《渔樵问答》。

爷爷的琴技确实不好。

而且这一盘录像之中,他更加年轻,恐怕也就二十多岁、三十来岁的样子,连基本的剔弦、泼剌都非常生疏。

可是樊成云一点儿不觉得这样的琴声刺耳。

他身前摆放着厚重绵长的短清,与录像中杂音咔咔的僵硬琴声融为一体,似乎跨越了时光,在和林望归合奏一场渔夫与樵夫的对话。

钟应静静走过,不去打扰师父的雅兴。

他走到了后面的桌上,摊开的研究手稿有着陌生笔迹的批注,应当是宁明志留下的痕迹。

《猗兰操》的诗词旁,写着——

“寻兰不见,阴阳相隔,谓之黄泉。”

《战城南》的语句里,斜着飞出一句——

“死士复生,视为天降之兵,带鸦出行。”

他视线轻轻扫过,心中愤恨,皱起了眉峰。

载宁学派四大古曲,有两首都能在遗音雅社汉乐府手稿之中,窥见宁明志挪用、演变的痕迹。

钟应查过载宁学派对古曲的批注。

什么《黄泉》源自《古事记》黄泉之国,神女丧子悲痛,亲赴黄泉之地,为死士哀歌。

什么《天降》源自《古事记》迩迩艺命之神,率兵而来,复生死士,携带乌鸦四处征战,终在日出之国辉光中,建起神殿。

他眼神讥诮的去看,不一会儿,录像停了,樊成云的琴声也停了。

沉浸于畅快合奏中的古琴大师,见徒弟如此专注,笑道:

“静子说,整理这些手稿的过程中,宁明志的弟子受到了极大的打击。他们拜入载宁学派,一生信仰的《古事记》篇章,原来是中国的《汉乐府》。”

钟应闻言,翻过手稿,不再看宁明志碍眼笔迹。

“《古事记》本来就是日本仿造我们的神话,胡编乱造的一本故事集,里面还故意拉长了天皇存在的历史,加强了他们天皇的神性神权,这种东西衍生出来的乐曲,能有什么好?”

樊成云慈祥笑出声,认真的纠正道:“天赋皇权这种事,他们也是和我们学的。只不过经历了一代一代史书完善、修改,他们改掉了生硬照搬的痕迹,却改不了受我们影响的根源。”

他伸手,翻回那份手稿,宁明志的批注清晰可见。

“在《汉乐府》,蒲苇冥冥是为战死将领哭诉,在《天降》,蒲苇冥冥也能成为他们战死沙场将领的哀悼。”

“音乐,本就无法说谁对谁错,哪怕论出个先来后到,真正受到盛赞的也不一定就是先来者。”

樊成云在国际上走动颇多,深懂文化与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影响。

无论是中华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在无可避免的互促互进,潜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