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第3/4页)

遗音雅社留存的手稿、日记,字字句句都染上了沈聆的鲜血,叫他对这个崇尚菊与刀的国家,充满了深思。

他欣赏古典文化、尊重历史传承,但他绝不可能因为一些光辉灿烂的流行,就放下他的成见。

樊成云固执。

他是樊成云一手培养的徒弟,只不过是固执在了另一个层面。

飞机轰鸣降落机场,静子率先起身,竟然先问过钟应。

“钟先生。”即使钟应算她晚辈的晚辈,她仍旧礼貌的说道,“待会由我,陪伴您去载宁宅院。”

载宁家族的老宅院,坐落在安静僻远的名古屋。

车辆缓慢的行驶,只有静子苍老的声音,一句一句的告诉钟应,他们的期待。

“父亲一直欣赏樊先生的古琴,宅院里始终播放着樊先生的《高山》《流水》。所以,他此生唯一愿望,就是希望能听樊先生现场弹奏七弦琴。”

当然,樊成云没来,这样的重任就落在了钟应身上。

静子说:“您没有带琴,如果不介意的话——”

“介意。”

钟应沉默聆听,打断了静子女士耐心温和的说明。

他伸出自己的右手,指尖血痂干涸的伤口,触目惊心。

“我伤了手,所以没带琴。”

静子沧桑的脸色顿时凝重,“我会为您请最好的医生,等您的手养好了伤……”

“我不会给宁明志弹琴。”

钟应明确的告诉她,“而且,我也不是来给他演奏古琴,我只是来取他带走的筑和爷爷生前的影像。”

霎时,车厢里的气氛就变得沉闷。

静子身边的助理,面面相觑,都在寻找依靠似的看向静子。

可静子直愣愣的盯着钟应,过了许久,她才说道:“我知道了,我试试吧。”

车厢重回安静,钟应丝毫不觉得自己为难一位善良老妇人有什么不对。

因为,宁明志不配听琴。

他为贝卢弹琴,那是十弦雅韵落于不懂音乐、不懂乐器的外行手中,不得已为之。

而那张唐代筑琴,由沈聆发掘保管,借给宁明志研究学习,宁明志什么都懂、什么都清楚。

沈聆的日记,时常提及这位年轻、聪明、富有天赋的小友。

一声声“致远”的呼唤,带着他对宁明志的无限期盼和无限感谢。

十弦雅韵革丝腐朽,沈聆替换过丝弦、钢弦,都不得合适的韵律。

——是宁明志找到了优质冰丝,才让雅韵重新焕发光彩。

遗音雅社乐器古怪稀有,沈聆找不到能够击响筑琴的音乐家。

——是宁明志留学日本,师从名家,懂钢琴、懂小提琴、懂乐理,才在众多社友帮助下,重现击筑古风。

日记一页一页翻过,全是沈静笃对宁致远相逢恨晚的喜悦。

钟应时隔几十年,回溯旧时光,都能感受到沈聆字句之间毫无保留的快乐。

他总是希望宁致远早些成熟起来,收敛心性,与他共奏完美的汉乐府。

他也期盼着十弦雅韵能与十三弦筑并驾齐驱,给听众带去更好的千古遗音。

然而,就是这样的人,背叛了沈聆的期望。

当沈聆的日记不再提及他,钟应的心情从困惑到愤怒,再到此时此刻的平静无波。

车辆停在一间古风尚存的宅院门前。

他下了车,甚至觉得这是一间民国时期的宽敞院落,仍旧保有浓厚的中国式建筑风格。

可那扇暗红大门旁,明晃晃的挂着“载宁”的名字。

钟应沉默的随静子女士进门,旁边守候已久的佣人,托起了一张漆黑郑重的木盘。

“先生,您的电子设备。”

她说的日语,静子帮忙翻译道:“钟先生,父亲一直在依靠仪器维持生命,所以对手机、电脑这些电子设备的波长敏感,容易受到干扰。请您将电子设备暂时存放在这儿吧。”

钟应勾起笑,他看向宅院深处的视线,甚至有些阴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