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第3/5页)

“楚慕?唐人街楚氏乐器行的那个?”

如此精准可靠,钟应高兴点头,“张姐,你能请他来乐团,我们坐下来好好聊聊琵琶的事情吗?”

“能是能啊。”

莎拉一向热心帮忙,更不用说自己认识的人。

可她神色慎重的说道:“他挑的乐器不错、调音也很准,但他这个人吧……”

莎拉犹豫片刻,“很不好说话。”

楚慕不好说话,钟应是见识过的。

但他没想到,莎拉去请楚慕,艺术乐团的人听说之后,竟然都认识这位中奥混血的楚老板。

音乐会排练结束,他们就围着樊成云和钟应闲聊。

“楚慕他妈妈是中国人,好像前几年去世了,他爸再婚了,跟楚慕没什么往来,我们也不怎么认识。”

“这人挑乐器的眼光好,耳朵特别灵。他在乐器行里面就是乐器修复工作室,每次乐器拿给他修,我都特别放心。”

楚慕的乐器行开得久。

为人虽然不好说话,但成熟可靠,对待乐器更是细心细致,艺术乐团的人都非常认可他的能力。

只可惜,脾气和言行方面,却得到了截然不同的评价。

有人说他热情认真。

有人说他冷漠傲慢。

两种极端的评价,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越发引得樊成云好奇。

他们走向艺术乐团办公室,樊成云问道:

“小应,你觉得楚老板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钟应沉吟片刻,认真回答道:“我觉得楚老板是懂音乐、懂中国的人。”

“当时,我用雌蕊琵琶弹奏了一曲《春江花月夜》,在没有告诉他曲名的情况下,他听完就念了一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虽然是名篇。

但不是每一个听曲的人,都能立刻产生联想。

楚慕的感慨发自内心。

他听懂了琵琶曲里的回风却月,更懂唐代诗里的离人乘月。

连国内对琵琶耳濡目染的听众,都不一定能有他这样的音乐素养。

钟应凭此认定,楚慕绝对是底蕴深厚的中式文化家庭,教养出来的优秀孩子。

樊成云觉得有道理,没多说什么。

他们走到了办公室,大门敞开,莎拉已经在和楚慕闲聊,等着他们的到来。

“楚老板,初次见面,我叫樊成云,这是我的徒弟,钟应。”

大师的名字抬出来,楚慕没有半点儿困惑。

此时,见到名声斐然的古琴大家,楚慕收起了一声漫不经心,郑重的和樊成云握了手。

“樊大师,我喜欢您的古琴,见您一面,三生有幸。”

一来一回,恰如自家人的恭维客套,全无外国人之间的生分。

楚慕视线从樊成云,掠过钟应。

他笑意没变,话语里却泛着几分了然。

“我说你年纪轻轻懂得倒是挺多呢,原来是名师出高徒。不知道樊大师这次叫我来,是为了什么?”

都是性格爽快的人,樊成云也不浪费时间。

他指了指桌边摆放的雄蕊琵琶,笑着说:“楚先生,我们想跟你聊聊这把琵琶,当然,还有您悬挂在乐器行的雌蕊琵琶。”

雄蕊琵琶安静的摆放在琴箱里。

楚慕和樊成云相对而坐。

钟应和莎拉在一旁安静的作陪,这场纯中文的交流,不需要他帮忙翻译,钟应也乐得轻松。

遗音雅社的故事,能说得沉重漫长,也能说得简略轻快。

楚郑夫妇的两把琵琶,都在维也纳确定了行踪,连樊成云出示的那张《乐报》黑白照片,也透出了一丝丝当年首演成功的喜意。

“这位横抱琵琶的,便是楚书铭先生,这位则是他的夫人,郑婉清女士。”

黑白的照片里,清晰可见两位琵琶演奏者。

他们抱着琵琶相视一笑,眉目间的情深义重,穿越时光,从未褪色分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