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第2/4页)

那张十弦琴也安稳的落在后排宽敞座位,聆听着樊成云的闲聊。

“莱恩.贝卢是纯粹的商人,他给了我们最好的承诺。”

樊成云笑着说:“不仅会归还雅韵,他还愿意将哈里森.贝卢博物馆全部有迹可循的沈家藏品一并归还。”

毕竟,贝卢家族的生意遍布全球,哈里森倚老卖老不在乎名誉谴责,可莱恩在乎。

如果哈里森死了,新的当家自然不会因为一张琴和樊成云闹僵。

钟应想了想,低声说道:“师父,贝卢收藏雅韵的房间里,有沈先生的信。”

樊成云好奇看他。

他说:“我想把它们也带回去。”

贝卢连夜送往医院,新闻报道铺天盖地。

除了关心这位伟大的慈善家、音乐爱好者之外,关于《金色钟声》的讨论,褒贬不一。

不少人认为这是绝无仅有的天籁之音,史无前例的中西合璧。

不少人认为,音乐应该符合主题、符合需求,而不是把一位年老的绅士听进医院,还受到大众的欢迎。

争吵争论围绕着十弦古琴的演奏者和名声在外的作曲家,希望他们能够主动站出来,阐述一下创作和演奏的心路历程。

可惜,他们只等到钢琴家兼音乐剧院老板,多梅尼克的公开声明:

哈里森.贝卢喜欢厉劲秋创作的《金色钟声》,更爱钟应演奏的华彩。

他是一个热爱音乐的人,无论发生什么,他都不会怪罪音乐,更不会给音乐套上任何枷锁。

事实如此,仅此而已。

然而,钟应和厉劲秋始终没有回应。

钟应不知道厉劲秋怎么想,他只知道自己的手机,每天都能收到无数厉劲秋传来的截图、链接,以及长篇大论的评价。

他完全没空回复,忙碌于他们和贝卢家族的交涉。

清泠湖博物馆派出专家团,亲自到达意大利,与贝卢博物馆成员一同清点馆藏文物。

钟应不仅要帮忙接收国内传来的扫描件,递交给清泠湖专家团做鉴定。

还要和师父一起去拜会贝卢家族的新当家,和莱恩当面协商后续的事情。

比如,他们想要带回更多哈里森.贝卢博物馆展出的文物。

比如,十弦雅韵真身回国之后,清泠湖博物馆希望继续展览仿制品。

比如,贝卢书房的意大利语书信和中文书信,钟应也希望带回中国。

漫长的谈判,已经无人关心躺在医院里的贝卢。

莱恩面对钟应他们掌握的史料,再无辩驳机会,犹豫再三后说道:“其实,我们前两天清点了祖父的一些私人物品,里面有他的日记。”

私人日记常常记录着重要的东西。

樊成云和钟应默契的对视,觉得莱恩不会随随便便提出这件事,日记里必然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您有什么别的要求吗?”樊成云客气的问道。

他们相处不久,但他明白商人不会善良的做好事。

果然,莱恩期期艾艾的说道:

“祖父的身体不大好,可能就在这几天了。他说……他想见见钟应。”

贝卢躺在医院,享受着意大利最好的治疗,任何人都觉得他时日无多。

他经常睁开眼睛,盯着天花板,不知道在想什么。

如果有人问他问题,他只会气息微弱的说:“沈聆……钟应……”

临死了,他眼前走马灯一般跑过人生,觉得自己一直在等。

他等到了中国新任大使,带回来三年前沈聆亡故的死讯。

他等到了贝卢博物馆落成,一件一件藏在仓库的沈家古董,成为了保护文物。

他等到了意大利音乐剧院揭牌,亲自命名了第一厅的雏菊,第二厅的紫罗兰,第三厅的玫瑰,第四厅的冬青。

他等到了中国数十位古琴演奏者举办音乐会,却听不到任何一个符合心意的古琴声音。

太婉转,不如沈聆那一声肃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