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瑞典王位的变动与法国宫廷中的一些小事(第2/3页)

但等到舰队建成,海洋君王号完工,不断地取得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后了,这些“忠诚而又充满深情的”臣民们又对国王满心怨恨起来了,他们忘记了国王是为了什么建造舰队的,也忘了他们在目睹舰队入海的时候发出的欢呼声,只对着自己单薄的衣物与稀薄的粥汤诅咒,但事实上,就算是奥利弗·克伦威尔被他们奉做护国公,他们身上的负担也没轻多少,要不然克伦威尔的新模范军从哪儿来呢?

这就是人民,路易对自己说,东方有一句古话说的很对,他们就像是河流或是海洋,可以托起王室这艘庞大的船只,也能够随时把它倾覆在深深的水下。

国王心不在焉地将小卢西安诺抱在怀里,陷入了沉思。

……

这样的问题,一直延续到国王回到巴黎,而如同征兆一般,直接摆在他面前的问题,仿佛就是这句话的实例——洛林公爵在黎塞留宅可谓是乐不思蜀,他甚至都不太愿意去卢浮宫了,直到国王回来,他才忙着去觐见,毕竟他的请求还需要国王一个明确的答复。

要说不想收回洛林,那就是胡说八道,不说洛林地区乃是法兰西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冲突缓冲地带,单单其广阔的面积与承继上的重大意义就不可能让给路易放过这个机会。更不用说,洛林这里还有种植、畜牧与采石等巨大的产出,这里的麦酒和奶酪十分有名,羊毛的出产也可以让所有人获得可观的收益,但任何时候,只要这片土地依然遵循着以农业为主的方针,按照洛林公爵到的要求,要在他还拥有洛林的时候,征得价值一百万里弗尔的税金,无疑会让那里的民众耗尽最后一点心血——不要以为这一百万里弗尔就是一百万里弗尔,这只是洛林公爵拿到的那部分,其中或明或暗的支出还不知道会有多少。

路易很少会恶意地揣测别人,但洛林公爵——在他命不久矣的状况下,很难说他会不会对所有人都充满了怨恨,对他的兄长,对国王,甚至对他的臣子与民众,他已经快要去见上帝了,根本无所谓之后还会如何,既然如此,他会什么不让自己痛痛快快地过完最后的日子,当然,如果在快乐的同时,还能给他的兄长和国王带去一点麻烦,他当然也是愿意的,而洛林的民众,就是他要给国王或是兄长留下的麻烦。

那些几乎已经被剥夺掉了最后一丝生机的民众,无论是国王,还是公爵,要想再从他们身上征税,他们就只有两条路可走了,要么自己去死,要么让别人去死。

但要等到被盘剥了到了极限的洛林恢复生机,至少也要三年五年,那么在这段时间里,国王或是公爵难道就只能白白地供养着这些卑劣的平民吗?就算他们愿意为了这大片的领地忍受这种折磨,那么洛林的官员呢,教士呢,他们的俸金从何而来?还有教堂、官邸与商铺,码头与仓库的建造与修缮等等,要维持一座领地的运转所需要消耗的金钱是难以估量的,这些款项可能还要超过洛林公爵索要的一百万里弗尔。

洛林公爵的行为可以说几无善意,高等法院的法官们也不由得议论不休,这可能是国王正式执政以来的最大的一桩买卖,做得好,国王的权威就能更上一层楼,做不好,国王以往的功勋也不免会黯淡许多,他们纷纷向国王进言,建议放弃洛林,毕竟就算洛林不收回,也依然是法国的领地,但若是国王无法处理好这一百万里弗尔的问题,万一洛林反叛—这是很有可能的,那么神圣罗马帝国就有可能乘隙而入,到时候洛林可能直接靠向神圣罗马帝国也说不定。

这些法官担心的并不是没有道理,但路易已经决定,他要拿下洛林,解决法国国王喉咙中这块梗了五百年的骨头,洛林公爵的想法他既然了解了,就能找到解决的办法——他召唤了柯尔贝尔,柯尔贝尔是个商人,洛林他也去过,而且就算没有,他也能找到经常与洛林做生意的人,来探听洛林的虚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