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第2/5页)

宁振涛和廖旭东憋气久了,便也对这东西不那么敏感,刚刚还随手绑在鼻子的布条已经摘了下来。

农家肥在国内的使用,事实上可以追溯到很多年前的农业时代。

大河村所在省份的地形特点,还有多年前不断变迁的地理渊源,使得传统的农业和畜牧业在当地一直不是特别发达,对于农家肥的使用,便也有所局限。

一直在城市里长大的宁知星起初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她是在看到《科学养猪技术集锦》中关于经济价值这一篇章时,才想到了这个关键点,而这恰恰是现在就能用上的。

谁让化肥现在才推广没几年,且在可以看到的几年内,都因为额外的经济开销很难成为使用的主流产品。

正好,那几本书里有一篇关于养猪的文章提到了农家肥的使用,宁知星便主动地拿到小叔面前,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这不,问题一出,宁振涛也解决不了,他哪知道为什么当地不用?便熟练地将这问题丢给了自己的“行走外挂”廖旭东。

廖旭东一听问题,不由地陷入了沉思。

他之前在上课时,便听了一位外地的老师说他们那的养殖规模,在听到说国家政策下达后,他们那边能做人一户人均一头猪以上时,他都听懵了,这在本地是完全不可能实现的事情,至于为什么,他说实话,当时只觉得是村民们嫌辛苦嫌累,或者是觉得养猪的收益不高,毕竟猪是要吃粮食的,之前自己都养不活,怎么可能费心养活猪?

可现在一看,那时候的猜测竟是恍若描边大师般只中了一点边角。

粮食是问题没错,可这归根结底,就是付出和回报的问题,当养猪给人的感觉是不能回馈更多的经济价值时,谁会想要养猪?

廖旭东深觉自己这到大河村实践那就是啪啪打脸的过程,认知一次又一次地被颠覆。

他前段时间还嫌弃其他人说他“什么都不懂”呢,还真没说错,他什么都不懂,一门心思以为教好他们怎么养猪就行,却没有想到为什么他们都兴趣乏乏,不乐意养。

于是在宁知星的推动下,这农家肥短期实验便开始了。

廖旭东主动从城里搬了一堆书,当时眉飞色舞介绍着书籍来源的他,并没有看到他身后宁振涛那震撼、痛苦又挣扎的小眼神。

廖旭东看完了最后一位“选手”的表现,和宁振涛交换了下眼神,已然能看到彼此眼底满满的欣喜。

要知道这段时间以来,他们可失败了不止一次!

农家肥这东西的用法,若是去找任何一个常用这玩意的老农民,对方都会轻轻松松地量出用量,可问题要他们给个准确的比例,那他们就面面相觑给不出了。

而他们能找到的文章里,同样写得很“大概”,上下随随便便就是几百斤的差距,对于具体的用量范围也都是模棱两可。

当时看到这些,廖旭东就是当头一盆冷水浇下,一时有些迷茫,而这时候,一直陪在旁边的宁知星举起了手。

“小叔,是不是又要做实验了?”

“什么实验?”

宁振涛简单地解释了一下:“就是我和阿星之前研究小猪爱吃什么饲料,吃什么饲料长得好,就给他们编了号,分别试了试。”

廖旭东细细地听,眼神也跟着越来越亮,要不是宁振涛挡在前面,他都想直接把宁知星抱起来玩个举高高了。

起步的顺利,不代表进行的顺利,实验的过程还是走了不少弯路,发酵的时间、使用的方式、具体的用法,样样得要琢磨,好在他们在宁知星的“帮助”下找到了不少可以用来参考的资料,更是在她“有意无意”地话中妙手偶得了不少灵感。

而现在,终于到了收获的时间。

廖旭东站了起来,伸手扶了扶腰,他虽然也是农村娃娃出身,可当年被送去读书后,除了每年假期时,便很少下地干活,最近的劳动量已经是之前一两年的总和,再加上常常要蹲着,不可避免地有些腰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