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第2/5页)

刘太后见昌平长公主一脸诚恳之色,并不像在演戏,心中不禁暗喜,不过还是摇摇头推辞不肯收下,装出一副母慈子孝的样子,直到昌平长公主急得跪下来,再三恳请她将兵符收回去,刘太后才装作勉为其难地接过了兵符。

“你这孩子,”刘太后一拿到兵符便紧紧握在手里,眉开眼笑地看着昌平长公主嗔怪道,“平时行事也太谨小慎微了,好,哀家就替你保管,免得你整日里战战兢兢,连觉都睡不好,要是人因此消瘦了,那哀家可要心疼。”

昌平长公主笑道:“昌平多谢太后怜惜。”

拿到了林家军的兵符,刘太后又了了一桩心头大事,而对主动交出兵符的昌平长公主的信任也与日俱增,自此之后,昌平长公主成了刘太后身边的第一大红人,常在刘太后跟前行走不说,甚至有时候郭九尘与刘太后见面,除非聊得是一些机密大事,否则刘太后也不会刻意避忌昌平长公主。

时间一晃而过,炎夏很快便过去了,皇帝和太后打算在行宫里过完中秋佳节后,便开始着手准备回京的事宜。

可就在皇帝定下圣驾回銮的日子后,凌青蘅埋设在冯太妃娘家兄长,工部侍郎冯保机府中的眼线,突然向凌青蘅禀报说,探查到冯保机在他京郊的庄子里养了大批死士,不知意欲何为。

与此同时,顾悯让一直盯着梁国公府动静的锦衣卫探子也禀报说,有一天深夜,有顶轿子停在了梁国公府后门,然后从轿子上下来了一个从头到脚都罩在斗篷里的人进了梁国公府,看那人的身形像是个女人,探子一直守到快要天亮的时候,那女人才从梁国公府出来,他们一路尾随,亲眼看着那顶轿子从皇宫偏门里进了宫。

另外还有盯着杜府的锦衣卫探子也查到了些线索,虽然杜谦仁自回京之后便闭门不出,谢绝见客,看起来是老老实实地待在家里,但实际上,杜家的管家,每日都会趁出府采买的机会到一固定的茶楼秘密与一人见面,而那人,就是如今的内阁首辅兼户部尚书吴则敬!

顾悯敏锐地察觉到,这些人暗中勾结在一起很可能是在秘密谋划着什么大事,皇帝御驾回宫在即,他们终于是按捺不住,要出手了。

顾悯把锦衣卫这边探查到的情报压下来,没有上报给郭九尘,还是像上次那样转达给了凌青蘅,让凌青蘅去行宫跟皇帝禀告。

他差不多已经肯定凌青蘅就是舒家后人,所以值得信任,而他因为表面上还得装作效忠郭九尘,有些时候不宜亲自出手帮皇帝,免得引起郭九尘的怀疑。

他在明,凌青蘅在暗,让凌青蘅出面提醒皇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虽然上次因为花萼楼里的事,让凌青蘅看清了沈映的心计后,对这位心机深重的皇帝产生了一些忌惮的心理,但这次的事可能事关国祚,在没有下一个可以拥护的明君出现之前,他还是会选择帮沈映稳住皇位。

谁让徐家的后人,对当今圣上深信不疑呢?

凌青蘅搜集到这些情报后,马不停蹄地前往行宫,将所有情报都告诉了沈映。

沈映听完,当即便意识到了他不在京城的这段时间,京城的局势已经变得波澜诡谲起来,但他也没有感到多少意外。

早在他知道冯太妃岐王母子装疯卖傻蒙蔽刘太后之后,他便有预感,这对母子绝对不会甘心屈服在刘太后的淫威之下,而他们要想从刘太后手底下翻身,除非熬到刘太后驾鹤归西,否则就必须得干票大的。

而杜谦仁想东山再起也早在他意料之中。

杜谦仁是因为他儿子杜成美犯了科举舞弊案,所以主动辞去了内阁首辅之职,相当于引咎辞职,并不是因为自己犯事被罢官免职,而他多年经营培植的那些党羽,大部分也没有受到株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