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第2/3页)

交卷时,考官还有些稀奇的看了她一眼,也许是因为她太小了。

第二天入场,沈清疏汲取了昨天的教训,带了一包片得薄薄的烤鸭肉,一看就没法夹带那种,搜子随意抖了几下就放过了。

今日考的还是经帖,只是在范围上加了两本经书,沈清疏照样轻松完成。

第三场考墨义,就一句句子答出它的含义,类似于名词解释,实质上还是在背这一阶段。

第四场经帖墨义一起考,范围更广也更难了。第五场则在这两者的基础上加了一篇杂文和五言韵诗。

杂文有点类似于后世的阅读理解,就题目写出你自己的感悟,不得少于三百字多于七百字。

这难不倒沈清疏,写文章她也是不怕的,就是这首诗,要求以“送别”为题,她想得头秃,才做出一首差强人意的。

五场考完,沈清疏心里大致有了底,有精神力这个外挂,她基本能保证正确率。她的字也写得不错,就算她的杂文和诗赋不得主考官喜欢,也应该能过关。

县试规模比较小,放榜也快,不过三日就已发案。这次参加考试的有近五百人,大约只取5%左右。

负鞍去看榜了,沈清疏等在府里,虽然有把握,临到头时,她心里也不免有些惴惴。

“少爷,中了,中了,你是县案首!”

远远的,就听见负鞍兴奋地声音。

中了?

沈清疏呼了口气,心里涌起一股巨大的喜悦来。

上辈子她考进大学的时候也没怎么激动,因为未来世界路有很多条,人生不会因为一次考试就天翻地覆。

而古代的科举是真的一步天上一步地下,只要你考上了,就像鲤鱼跃龙门一样,整个人生都会变得不同。

她终于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在这条路上前仆后继了。

负鞍跑进大堂,满脸激动地又重复了一遍。

沈老太爷高兴地一拍桌子,“好啊,我沈家出了个麒麟儿,有赏!”

“清疏,恭喜你,县案首,一个童生是跑不掉了。”沈堪折也笑眯眯的跟着祝贺。他没什么读书天赋,跟着父亲经商,沈清疏有出息,对他们家来说也是一件好事。

拿到案首虽然有些惊喜,却也没有太出乎意料,沈清疏谦逊的拱了拱手,“谢谢小叔。”

沈堪折笑容满面地说:“这是好事,我得在府里加发一个月月钱庆祝一下。”

又聊了两句,沈老太爷提点他,“清疏,不要骄傲自满,还要继续努力啊。”

沈清疏恭敬道:“是,侄孙谨记。”

管家刘伯上前一步提醒她,“少爷,是不是还要去信儿告知老夫人。”

“对,我都差点忘了,马上传信给伯府。”信寄到之后,她娘应该会安心多了吧。

这次考试又给她增添了一层保护,她的身份会更加的隐秘,谁会怀疑一个参加了科举考试的人?

县试结束了,沈清疏的科举之途却还遥遥无期。

四月初,沈清疏辞别了叔爷爷一家,前往府城参加府试。

要说这三场考试,分别在县城、府城、一省首府。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家里没点钱恐怕连路费都凑不齐,更别说住宿饮食费用了。

难怪说寒门难出贵子呢。

宿州府下辖有5个县,府试的参考者就是本次各县县试录取的考生,约有一百五十人左右,只录取三分之一。

即便古代识字的人不多,这个录取率也是低得令人发指,一个市就录这么点人,比高考不知难了多少倍。

府试考三场,内容和县试差不多,只是更难一些,在县试的基础上还要再裁汰一部分人。

沈清疏注意到,县试录取的还是有不少中老年人,他们大半辈子都在翻来覆去的读这几本书,穷经皓首,少年人有时候还真的就考不过他们。

不过这个年龄还在考府试,说实话,也就到此为止,基本入不了仕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