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2/4页)

这样的次数多了之后,有一家会来事的出版社干脆给自家作者排了个小页,专门刊登这种一来一回的讨论或是辩论,没想到居然比起正经书籍更受吃瓜读者们的欢迎。

在这个娱乐匮乏的时代,这群大部分不会医术的吃瓜读者为了能凑热闹居然还自发地学起了相关知识,这种小页的销量竟是渐渐超过了医书本身,甚至渐渐成为了发行定例。

有几家书局甚至从官方的邸报和南宋曾经流行过的小报中获得灵感,悄悄伸出了试探的脚爪子。

然后他们很快接到了官方的约谈。

华夏的第一份报纸诞生于唐朝,其鼎盛则是在两宋,但无论是哪个时代对于民间的报纸传播都管控得极为严格,据史料记载,民间报刊要到宋时才正式出现,不过也很快就被管控了起来。

对于大部分老百姓来说,书籍的价格过于昂贵,而且大多一本正经的,距离生活太远,小报则要亲近得多,价格便宜,内容接地气,也不太会用生僻字,最重要的是趣味和八卦十足,可以成为日后聊天的谈资,相当的实惠。

但小报和书籍的存在不同,书籍存在的目的是为了传播知识,并不以销量为目的,小报却是纯粹的商业行为,在宋时就曾发生过无良小报胡编乱造虚假新闻,在那个名声大过天的时代,造成了相当糟糕的后果。

这也就算了,当时的小报编辑为了销量甚至编造边关军情,一度引起各种混乱和社会问题,最后即便是对民众管理宽松出了名的大宋也开启了一刀切模式,除了官方的邸报外不允许任何私人印发的报纸发行。

这点在大明自然也是一样的,但流行就是个轮回,洪武帝推行了十余年的基础教育让民众的识字率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识字后的民众便有了自己的精神需求。

民间小报虽然有很多缺点,但也的确可以起到一定的指引向导作用,前提是得好好地引导和监管。

现在这些小报的切入点是医疗,算是个很不错的开头,于是在官方的指导下,这些民间小报上渐渐出现了国家允许公开的时政新闻。

这种形式在未来如何还不好说,但起码有了放宽民风的迹象,这就是好事。

譬如这次被提前公布的召回行动就是如此,小报在官方授意下提前半年就刊登了相关信息,希望大家若是有家人被倭寇掳掠或是知道相关情况的联系一下官署,如此也能帮助这些归家的受害者快点找到家人。

现在,有一百三十多户人家正等在港区,他们是千里迢迢从大明的各处来到直沽港的受害者家属。

其实,此前报名的人远远不止这个数字,但因为时间跨度太长,加上又经过战乱,不少家庭的亲历者都过世了,小辈们虽然知道家中曾经有过这么一段悲伤往事,但早已不记得自己亲人的模样或者压根没见过。

也有部分家属还健在的,但这么久过去他们多已到了耄耋之年,经不起长途跋涉,最后这些人都未能被选中。

但他们已经在官府留下了寻人信息,等到这些归者下船休息好,就可以立刻开启信息比对和查找。

抵达现场的一百多户幸运儿之前一直在遮阴处等待,直到船舶靠岸后,他们才被引到现场,这些人本就心情忐忑,待听到阴阳生念响丧者之名的时候,不少人都露出了揪心的表情。

三十年的山海相隔,亲人又是以那样的惨状离开他们的,即便这些人怀揣着最大的祈愿,却也知道等来的可能是一个最糟糕的结局。

但会来到这儿的人心中自然也有着一丝期盼的,如今阴阳生念响的一个个名字,却仿佛是一份宣判书。

“辽东大石村,刘氏,约五十岁,归家——”

随着这一句话,人群中的一个中年妇人当即两眼一翻,向地上倒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