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第2/4页)

老朱觉得如果不是这些该死的丞相乱来,他也不会家破人亡,也不会走上起义的道路,如果不起义,那些兄弟就还在身边。

大家虽然大概率还是农人,虽然感情不如过命交情一般深厚,但起码是能在稻花香中聚一聚喝上一杯的关系,届时,比划一下身手,比比谁家儿郎最为优秀,那小日子不也挺美的。

不过,虽然心里头这么想,但新王朝历来有给前朝制度打补丁习惯,在建立大明之初,洪武帝觉得只要找个好官做丞相就可以避免前元出现的问题,因此,他在建国初期只是微调了下元朝的行政机构,将其如同卫星般的行政规划恢复到树枝形,依然保留了丞相制度,但后来洪武帝发现,丞相这个存在是他搭建起的行政机构中最不稳定的一环。

如果遇到一个坚贞能干的,那么整个班底就是顽固如磐石,但如果遇到一个貌忠实奸的,那么整个机构就像是个跷跷板,一个不好随时可能倾塌。

而最糟糕的是,这二者会悄然变换。

就像是李斯在始皇帝手下是最优秀的辅臣,到了二世手中却成为奸佞一样,人的变化不过是一念之间。

朱元璋不相信一切当官的人,他只相信自己的血亲们,所以在意识到这一点后,他立刻动手砍除了这个传承了千余年的职业,然后将整个国家的压力都放在了皇帝身上。

君相合一的结果就是皇帝忙成了陀螺,成为了大明幸福指数最低的人,其工作量之大就连工作狂加上精力过人的洪武帝都吃不消,更别说后人了。

而且这还是礼仪、祭祀相对简单的建国初期。

这年头的官员大概都和当皇帝的有仇,总要想方设法地给皇帝增加负担。自从应天府增加了恶一个祭坛后,礼部的官员就开始将增加祭祀仪式作为了日常上奏内容,每隔几日就要申报一下。

以前,大明就祭祀一下天地日月和祖先,后来增加了三皇五帝和孔子,现在居然又要加各种神,这些人是真的不知道这些祭祀仪式有多复杂而且还要斋戒是吧?

为了表达虔诚,帝王在大祭之前都要斋戒茹素静心,像是春秋大祭,前后斋戒更是长达一月,多来几次一年到头就真的不要做事了。

不少五花八门的祭祀项目被朱标驳回了,但也的确存在一些难以拒绝的项目,加上还有为了显得庄严肃穆增加的各种形式工程,以及对仪仗队、大乐的各种繁复设计,可以想象这个王朝传承个几代之后,后人要面对怎样一个让人头疼却无法拒绝的日常。

事实上也的确如此,明朝后期的君主既没有办法更改前人定下的规章,又实在不愿意去参加一次一次又一次的祭祀以及礼仪活动,于是就派遣内侍或者亲信代为前去,将原本真心感谢和祈愿的活动变成了纯粹的面子工程。

此举无形中也降低了帝王的威信,原本只有皇帝能站能操作的位置现在别人站了,岂不是说明帝王的身份也并非无法取代的?

而且,此类操作也会助长替代者的野心,大大的不善!

虽然这些都是木白说服老爹不要更改仪式制度的借口,但木白觉得自己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

明明那么有道理,他爹还是只采纳了一半,仪式流程没改,但朱标却派人去民间收集大乐,并且令各部门编写了讲述洪武开国的乐章,并且表示要将其定为大明开宴必备曲目。

这意味着众人在热气腾腾的菜肴前等待的时间又要多上许多了。

已经够忙了!还要增加这种繁文缛节!

大乐这玩意在春秋时代流行过,但春秋时代本就崇尚礼乐教化,乐这玩意就是种阶级象征,能用什么乐器能听什么乐器都是有规定的。

因此,作为乐中最高等的大乐对于普通臣子而言那就真的和仙音差不多,别说增加一段了,让诸侯王听一天他们都可以,反正他们有丞相干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