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第2/5页)

偏他不说还好,一说王氏更郁卒了。

她看着武重憋了半天,憋出一句道:“我咋就插你这坨牛粪上了呢?”

王氏喜欢顾茵喜欢的不行,要顾茵再小一些,恨不能日日把她拴在身边的。

怎么自家大儿子就那般不开窍?

想也知道不是随了她这当娘的,是随了他爹!

“哼!”王氏气鼓鼓地哼完,出去洗漱上床躺下了。

…………

没隔两日,文老太爷让文二老爷送去了匾额做贺礼。

同样是方方正正的“食为天”三个楷体大字,配着油光水滑的上好木料,只是尺寸比寒山镇上那块更大一些。

而且最后的印章也不再是两个了,只换成了一个新印。

这次文老太爷没瞒着顾茵,写了书信给她交底,说从前那两方印,是前朝皇帝刻的,现在不好再用了,这次的印章才是他真正的私章,至于寒山镇的牌匾,他也趁着这次机会重写了一块,让人送回去换上了。

没想到从前在寒山镇的时候,自家招牌就用上了皇帝刻的章,也难怪当时文老太爷十分自信地和顾茵说尽管用“食为天”的名字,不用担心犯了忌讳。

后头顾茵也在酒楼里和周掌柜请来的两位大厨碰了面。

这两位大厨,负责红案的姓孔,负责白案的姓曹,年纪和周掌柜差不多,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从前就是在同一家京城大酒楼做工的。

只是运道不好,他们酒楼的幕后东家和前朝权宦有勾连,整家酒楼让朝廷收回。酒楼新东家有自己的班底,两位大厨就齐齐失了业。

周掌柜少年时就同他们认识了,虽然多年没怎么来往,但交情却是实打实的。

两位大厨的手艺并不输周掌柜和顾茵,工钱还和他们从前一样,一人一个月五十两。

那五十两还不都是他们自己拿的,是他们各带几个徒弟、帮厨,一队人共拿五十两,由大厨分配。

这等于每个月一百两的工钱,就给把酒楼的后厨给支棱起来了。

顾茵其实喜欢的是下厨,是研究新东西,对经营管理的繁杂事务并不很擅长。

从前是本钱少,人手不够,所以硬着头皮,啥事儿都要自己插上一手。

如今真的是再好不过,后厨有这两位坐阵,总体由周掌柜统筹,她身上的担子一下子就轻了。

后头在卫三娘和大小孙氏的宣传下,越来越多的伤兵家眷上门应征。

不过十天,十五位女堂倌也已经就位,顾茵暂且点了最伶俐的大孙氏做领班,每个月多给他半两银子工钱。

堂倌的训练也不用顾茵自己来,王氏闲来无事就来指点她们。

接着殿内软装也提上了日程——这次不是顾茵没钱装潢,是这酒楼本就是新建,装潢都是崭新的,连桌椅都是上好的、齐全的。

两层酒楼,下面的一层是大堂,招待散客的,并不用添置什么。

上头的桌子更大,每章桌子的间隔也更开阔,间隔中间放上屏风,则更添雅致,也不会显得嘈杂。

而隔开的屏风,则是王氏从库房里给顾茵掏出来的。

王氏也是后头才知道,原来之前她和顾茵去的那个库房,只是存金银细软的库房,隔壁还有一间存古董大件的,光是屏风、假山石、大型落地花瓶,每样就有好几十个。

当然了,这些东西还是带着宫廷徽记的,想变现那是不可能的。与其在家里吃灰,那干脆拿出来物尽其用,省的自家还得再花银钱去置办。

别说,好东西就是好东西,顾茵不懂赏玩的,看着那些屏风、花瓶往酒楼第二层一放,都觉得档次立马上升了不少。

二层另外还有几间厢房,就也有样学样地布置起来。

反正只要踏上第二层,不消费个十两银子,都会觉得对不起这些摆设!

最后也最重要的,就是店内主要经营项目了,整个店的经营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