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不要欺负十三(第2/4页)

胤禛瞥了一眼马公公的老脸,那一脸褶子皮,佝偻着背,又老又丑,还有几分猥琐。

丑到让人没有耐心顺着他的皱纹去细细打量其五官比例,胤禛挪开了目光,深思:马贾是老八的人?还是汗阿玛的人?他们之间是合作、敌对,还是上下级?

抱着这样的疑惑,胤禛观察起了马贾。

由于良妃因湿气入体而引发伤寒,汗阿玛派了马贾前去跑动为其召见太医。

从这件事上,胤禛得出结论:这马太监与老八是友善的关系。

得出这个结论后,令他对“嚣张跋扈”、“结党营私”的马太监倒是改观了。

如果这一切都是假的,那么这位马公公,极有可能是贴身保护汗阿玛,为汗阿玛做“大事”的太监!

既然八贝勒在京城“禁足”,那么他还是别去探究老八如今在何处为妙。

后来,胤禛听说当地官府抓住了白莲教余孽,那一瞬间犹如醍醐灌顶,恍然大悟。

原来如此,怪不得汗阿玛要将老八秘密带来,不让八贝勒待在明面上,是为了方便他秘密去查白莲教。

待南巡队伍回到京城,老八果真解除禁足了,而《大唐传奇》的下一篇,他并没有继续写,倾城给天下人的理由是被汗阿玛禁足在家,心情烦闷写不出话本,时刻都在懊恼之中辗转反侧。

胤禛了然:我看是没有时间写吧?

兄弟们之间的互相争斗渐渐挑明了,有时候还真挺羡慕老八及时抽身。

年羹尧劝胤禛“八贝勒拉拢了九贝勒、十贝勒,四贝勒何不也拉拢兄弟们呢?”

他是想要劝胤禛与十四阿哥胤祯修复关系,拉拢这位颇受皇上宠爱的同母弟弟,胤禛摇了摇头,没有去拉拢十四,反而对十三阿哥胤祥颇为照顾。

“十四与我早已离心,前去拉拢,不过是热脸帖冷屁股,不仅拉不到,还要受他气。”

胤禛不认为能拉拢得到对自己有敌意的十四,倒是十三,敦厚纯良,聪慧识大体,最重要的是为人正直,懂感恩,兄弟之间的情谊倒是比亲兄弟都要好。

年羹尧又劝说胤禛拉拢“八贝勒”,理由是“别看八贝勒被皇上屡次禁足,实则盛宠不衰,且八贝勒在民间的名声响亮,于文人之间有着巨大的影响。”

胤禛摇了摇头:“别打老八的主意,他,我们是拉拢不到的。”

年羹尧听见胤禛暗含警告的一句“别打老八的主意”,心头一跳。

南巡回来后,京城的空中似乎也弥漫着从江南带来的水汽,天气烦闷,人心也浮躁起来。

第六次南巡后,康熙便写下文章,自称“年事已高,经不住舟车劳顿”,又道“江南河道治理已有成效”,“百姓安居乐业亦有盛世之兆”。

因此,这可能是他最后一次南巡,日后若无意外,将不会再南巡了。

也许是认为如今的民间风貌已经符合太平盛世的模样,康熙对文武大臣与皇子们道:“时机已到,朕欲追缴户部欠款。”

此言即出,如同一石激起三层波浪,在朝堂之上引起轩然大波。

从大臣到皇子,就没有人没有借过钱的,再清廉的人,也曾在户部意思意思借过几两银子。

皇子阿哥们出宫建府也问户部借钱过,只是就说从前几年起,户部借钱变得难了,不仅要写下欠条,还要上报。

饶是如此,仍有欠款多者,借朝廷的钱去放私利。

突然之间皇上说要追缴欠款,其中难度之大,还不知道要得罪多少人呢!

康熙老神在在询问了一圈,问儿子们“你们可有人毛遂自荐?”

胤禩若是没记错,追缴欠款一事在各戏文之中时常提及,其余皇子避之不及,却也是老四的机遇。

只听众位阿哥纷纷说自己不能胜任此重任,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的理由。

如直郡王说自己忙于军务,不善理财,如三贝勒说修书正是关键时候,无暇他顾,又如太子,他自愧道“儿子自己还欠了户部的账,儿臣可以掏钱平账做了表率,却愧于无法去做追缴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