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一更催更大军即将到达战场(第3/4页)

大臣们好不容易将这茬给忘了,新作一出又给提醒想了起来。

好家伙,竟还敢再犯!

弹劾胤禩的御史第一时间便买了第一册归秦。

一看之下,主人翁竟是始皇帝嬴政,大感惊奇。

细看之下,只见全文行文颇有古风韵味,前后逻辑合理,故事展开后一环扣一环,跌宕起伏间吸引着人不断往下看去。

在赵国为质子的嬴异人因秦赵开战而有性命之危,吕不韦奇货可居助嬴异人归秦,独留赵姬与赵政母子在赵国相依为命。

看到那赵政的名号,谁人不知这边是日后的始皇帝,统一了七国的秦皇嬴政?!

秦赵开战,当年白起坑杀二十万赵国降卒的仇怨,国之恩怨描写得淋漓尽致,接着以幼年赵政展开,从小就展现出来谈吐不凡,即使身处逆境也同样用智慧与胆气保护生母。

看到此,直令人万分期待其归秦后会如何登上秦王之位。

胤禩所写的手笔,运用了写话本以来掌握娴熟的欲扬先抑,惊险与爽点并存,他对文字的掌握,已经炉火纯青,如今又修了八股文,写出古风古韵的字句,只看得人句句精妙,拍案叫绝。

以始皇赵政为主人翁的话本,对于后人来说委实罕见,熟读史书的文人对这段历史了然于心,可民间不懂史的人大有人在,只知道这赵政未来是统一了七个国家,做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能人。这本就是隐藏在后人心中的爽点。

茶楼里的说书人再一次赚得盆满钵满,第一回见着这等话本人们议论纷纷,直盼着第二篇秦宫风云快快售卖。

御史们看了,发现没什么好骂的点,加上倾城这一作正是得众人夸赞的时候,文人们也有道“此乃不可多得佳作”的说法。

王士禛还将此作千里迢迢地捎去给友人蒲松龄看,告诉蒲松龄“八贝勒已出关,并未一蹶不振,留仙可放心了。”

倾城便是八贝勒,是皇子的消息传到济南时,蒲松龄吓了一跳。

可即便如此,也没有打消蒲松龄与倾城之间的神交。

他们之间的情谊,是写话本的情谊,是知己般交流的情谊,与身份地位名利财富无关。

蒲松龄很快便收拾好了心情,言明“愿与倾城继续以文相交,只要倾城不在意,我也当做不知其身份。”

这话听起来还听狂妄,在明知对方是皇子时仍以平常心处置,唯有人王士禛知晓他的品性。

听闻其被皇上禁足,蒲松龄还写信来问王士禛,关心倾城的情况。

王士禛回曰:“并非是什么大事,八贝勒到底是皇上宠溺的皇子,禁足他,也是为了保护。”

蒲松龄这才放心,只是联系不上倾城,少了个笔友,让他有些怅然若失。

如今倾城新作问世,他通过王士禛送来的著作得以第一时间观阅,看他写了始皇嬴政的一生,不由拍案叫绝。

文中讲述商鞅变法为大秦带来的变化,讲述先秦之律法与战国时期风貌,如何不令人对这千年前的古代赞叹有加?

原来,早在一千九百多年前,古人就已经发明了进攻城楼的云梯,古时候的诸子百家,墨家是多么厉害啊!

秦以法家治国,严刑峻法,有利有弊,笔者写的时候极具中肯,在文末结语时候也道“因是古代,与今时今日不同,笔者考据过往甚多,一切以还原古色古香为主,并非不重儒学,而是因儒学于汉朝之后方为兴盛。”

如此结语,可谓是求生欲十足,既然有复古考据之实,想要骂倾城的人不准圣人之学之人也无从骂起。

蒲松龄惊喜于有此佳作诞生,谁料竟是个才写了一半的,待看到第一篇末尾结语只能干瞪眼,心里给吊足了胃口,当即便给倾城写信。

看似问候,实则催更!

康熙本来是不打算看的,他只是奇怪怎么胤禩写了新作以后,都没有御史弹劾,大家都风平浪静,让他还有些不习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