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二更怪我没有开马甲(第2/3页)

《高家长媳》告诉世人,女子也是人,她们不该是附庸,也有自己的手与智慧,她们有权利去追寻自己的幸福。

联想到八贝勒与八福晋成亲后伉俪情深,或许也能理解。

一见面就说教,显然会惹人厌烦,何焯就算再耿直也不至于这么做。

何况私心里,他认可八贝勒写话本的才能。

他先问了八贝勒的学习进度,因为所谓的侍读要做伴读的事,不仅要教、与他探讨,还要陪伴他学习。

胤禩交流之下发现,何焯于经义历史及百家之学造诣很深,而且他的博通古今反应在其善于考据、修订著作。他还考订过《汉书》与《三国志》!

真好啊,倾城下一本改邪归正的话本,何焯能帮忙呢!

胤禩所定义的“改写归正”当然不是写八股文,而是写符合他写话本之前的旧话本风格,类似于《三国演义》这样的话本。

这一回,咱不在话本里谈感情,咱只写事业!

元末明初时罗贯中写《三国演义》美化刘备,丑化曹操,《三国演义》这话本呢,流传至本朝已经成了话本界的神话。

胤禩还记得自己幼时看各种感情戏文时的怨念,他那时候馋只搞事业的戏文都馋哭了,可是迟迟没有遇见过合心意的。

如今,他打算捡起儿时的梦想。

他想要写一篇如《三国演义》般被世人赞颂,又符合自己口味的话本。

胤禩想要写秦朝,一个在世人眼中,由暴君之称的帝王,始皇嬴政。

产生这个念头,还是与他最近脑袋里的戏文又出了新内容有关。

随着他长大,戏文内容变得更为丰富,从夏商周到春秋战国,再到唐宋元明至今,全都有,可以让胤禩尽情地看。

就是因为戏文的关系,艺术创作加工较多,给胤禩丰富了许多想法。

其中有一篇戏文,便是穿越女提到的《史记》中对秦朝有抹黑,并且可能被篡改。

流传至今的《阿房宫赋》形容秦之骄奢以戒后人,倒是写秦朝统一建立王朝的作品凤毛麟角。

罗贯中写了《三国演义》名垂青史,胤禩就想写个“战国演义”,新的书名他都想好了,叫《大秦传奇》。

正是因为是话本,人们不至于将它当做正史来看,所以胤禩写的时候也可以艺术加工啦!

理性看待秦朝在战国时的崛起历史,惊艳于始皇帝的赫赫功绩,有何不对?

罗贯中是刘备吹吹,那胤禩当个始皇帝吹吹有何不可?

要写与史有关的大作,少不了考据,这样才能写得似是而非引人遐想,才能吸引到看客们嘛!

胤禩看何焯的眼神,就像在看一个宝贝疙瘩。

现在当务之急,是拉拢到可与他一起考据的人,之后再温水煮青蛙,慢慢将何焯煮成自己的校订人!

胤禩若是认真起来想要勾搭人,很少有失败的时候。

他分析人心,如吃饭喝水一般,并不需要可以去经营,就已经下意识地用最适合的言语来引起何焯的好感。

胤禩将自己精通经史,八股文写的也不错逐渐在何焯面前展现。

他对圣人之言也尊敬,只是与世俗之人的观念有些不同,他有自己的想法,并非是人云亦云的庸人,这样显得他很格格不入。

他并非不关心时政,也并非不关心民生,其实他的用心,从话本之中就能体会出来。

为何他的话本能牵扯万千人心?是因引起了人们共鸣、向往。

他总能写出让人感到舒爽的情节,他的著作,丰富了人们的精神世界。

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是皇子,一旦他售卖著作,哪怕被文人骂得再惨,被皇上禁足在家,他的话本依然没有被禁止。

何焯感慨万千:八贝勒眼中的世界,广阔而充满了想象,他的情感丰富,只是无人理解,于是知音难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