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1辩(第2/6页)

那位得恼了。

有劲没劲啊,不过私下说说,谁去当面嚷嚷了?你这么上心上意的替人说话,你只是道貌岸然怜香惜玉呢,还是私下里也和人家有点儿什么啊?

不过别人这般说,咱附议三两句,难道文人就不能表达自己的喜怒爱憎不成?这就至于这么上纲上线的么?好像谁没背后说过人似的。

于是对方那位跟着话头子就来劲了。

上纲上线?咱还真没有。不过咱们既然读的道德文章,还就该上纲上线说事儿才有理有据理直气壮。

然后扒拉扒拉撂出一堆“圣人云”,把人这行为框进去一一比对,最后将对方定性为:小人言论,犯贱行径。

这样互相闹到翻脸的对恃当然还是少数。文人嘛,大家和气地拼才气,据理力争各述已见,自己淡淡然却驳得对方暴跳无措哑口无言才是真章。

并且,谁气壮谁心虚简直不能太明子——这不但事关证据问题,背后还有那些被牵扯了的男人们啊。人家如今不动声色,那是因为大家都只在背后窍窍私语。真拿到台面上来逼逼,不怕回头被谁暗挫挫拧了脖子去?

成兮酒楼的现有或曾经顾客,算是个风向标。他们这里一辩一论的,很快带动的京城其他,对流言主动被动关注过的文人学子们,很明显的分为了三派。

其中一方认为,这些流言随便用点儿脑子想想,就知道漏洞百出不可理喻,理由如楼上诸般。

并且还有个最简单的事实就是:一,当事人多,但无一人承认。二,传言人多,但无一人有实证。所以,一切流于废话。

因此判定这些流言无聊暗黑,带着浓浓恶意,肯定是姜老板命犯小人遭人污害。

可是这样不切实际的东西,某些人竟然还相信,还议论,还传播,这些人不用说,奏是傻逼的代言人啊。不是脑子被猪啃过不辩是非瞎起哄,就是心思不正扭曲事实有意与小人同流合污。

他们一脸鄙夷与怜悯:这样的人,智商与品性都低下到让人捉急,咱站远些别与这种人为伍,免得染上了蠢病或被污了心肠。

另一方的确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证据拿出来,但人就咬死一句话:空穴不来风,苍蝇不盯无缝的蛋。

既然旁人这么传,就总归是有原因的,总归这女人行为有出格不检点的地方。

而第三方混杂着墙头草派和瞧热闹帮,觉得哪方说得有理就倒过去帮个腔,附和几句“对啊对啊”,或者无所谓,只要两方掐得欢就够了,就兴味盎然津津有味的围观哪。

而在其他的地方,自然也会因为这些流言,时有争执的声音。

南山书院,就不是什么清静之地,小秀才姜十一,在此和同窗干了好几架。

只不过好汉难敌四拳,他每次都被揍得鼻青脸肿。好在他虽打不过别人,但也不过挨些拳头吃些苦头而已。纵使那些使奴唤婢的大家少爷,也没谁敢当真往出人命上闹去。

何况农村娃就是不怕伤不怕痛,越挫越勇。但凡让他听到谁乱嚼舌头,仍然是冲上去拳脚伺侯。

武梁听说此事后,颇有些感慨。实际上她并不希望十一掺和这事儿。和程熙一样,他们属于小辈儿,男男女女间那点儿事,拿到他们面前说,武梁心里还是会有些别扭。

再者,想他小小人儿,能有多少能量?她并不需要他多使这股劲儿。

武梁使人接了十一来寺里,想问问他愿意在寺里住段时间还是回燕家村住段时间。结果一看,这小子眼窝青着,鼻尖红肿,嘴角带痂,拳头上有新伤,竟是刚下火线的样子,也不知道身上有没有伤。

“等下我让人送你去城里医馆看看,然后就送你回燕家村住几天吧。”

借着养伤的名义避开这些事儿不要参与了。看人家燕南越,都回燕家村躲着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