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桃花(第3/5页)

她想来想去,就想到了一种可能:国库储粮不力,朝廷筹粮时在耍流氓抢大户。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新皇上位伊始,并没有第一时间就强势镇压逆王,让他们为祸西南这么久,日渐座大才动兵。

其实不难理解,大汤与北辰动兵那么长时间,只怕国之存粮已经动用得七七八八了。倒是得了北辰大片的草原,牛马,但那里并不是产粮区,于粮食上甚至不能自给自足。

如今大汤休养生息也不过这么两年,前年倒是风调雨顺,但去岁大涝,黄河决堤,冲刷了千里良田。而大汤粮仓江南,也因此大幅减收。

反正如今户部征粮,州郡叫苦,相当不容易。

那现在西南那些兵将们怎么办?如今邓隐宸都要向朝廷催粮,肯定是那里大户也被吃得差不多了。

武梁很想问问,又怕问别的男人的事儿让程向腾恼火,所以旁敲侧击。

“听说现在户部急着征集粮草,会不会引起粮食涨价?我赶快囤些粮食到时再卖,也不知道能不能赚个差价?”

程向腾反问她,“谁告诉你户部急着征集粮草?”

“酒楼的客人说的,难道不是吗?”

“别听风就是雨。”程向腾道。

“户部不征,难道仍然在西南用抢的吗?”

被程向腾说是胡说,“是那些富户囤货不出坐地起价,朝廷才强制收购的,那怎么能叫抢?每一笔都给付银子的,官价定得比从前足足贵三成呢,这还不公道?”

“可西南地面上商家富户也有限吧,能一直靠收购他们养军吗?”

“西南近旁挨着富足蜀地呢,开年就会从那里调集粮草。”

大汤国库存粮不能动,江南余粮要调剂给其他地方上,也不好动。于是,也只有蜀地可以动了。

武梁本来算是关心邓隐宸才留意这事儿,但后来,她越琢磨越觉得这生意做得。

官价高出市价三成啊,只要涨价前能多收,很快就能出手赚三成,那也太好赚了吧?

蜀地民风彪悍,山路难越,又紧挨西南匪乱之地,往外运被拦被抢可能性很大。但官府去收,就不用担心运输的问题。

还有就是时间差。朝廷年后才往蜀地征调,这年前时间虽不多,但农人们拿粮换钱过大年正当其时吧?

并且关键是,蜀地山险路峻,民众抱团排外,连匪兵在那里都讨不了好处,朝廷的人也断不敢在蜀地真的压价强抢什么的乱来……

——武梁简单跟燕南越说了一下情况,问他,“你敢不敢去?不只生意问题,蜀地外族聚集,民风自成一派,去那里做生意,处理好和当地人的关系相当重要,你有没有信心?”

燕南越点头,“……当然敢去。那个焦翰林就是蜀人,他的家人朋友,包括仆役随从,很多都是从蜀地过来的……”

心思转得挺快,一下就知道从哪儿入手了。武梁点头,“你这段时间就多操心这事儿,做好随时出发的准备。还有,你先去找老石,让他查一件事儿,看看那个千织坊的陶远逸,这次在京城滞留这么久,是为了什么事。”

燕家村带过来的二十多人,如今分布在各个店里。除了成兮酒楼,其他店面生意大多冷清,随时抽调个七八人出来干点别的事,十分方便。

那些人都是从当初派传单就跟着的,灵活又接地气,混进三教九流十分方便,探听消息的能力自然一直让人满意。

那个老石,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那个陶远逸有些奇怪,在武梁对跟他合作越来越淡然的时候,他却越来越上心起来,三天两头的往成兮跑,每次来都会问起她。

她不出来呢,他就向掌柜的跑堂的大家打听她的消息,她若出来呢,就喝茶聊天一派温馨,话题从“我未婚”已经说到“我很欣赏你”,“我越来越佩服你”,“我昨天午睡时恍然一梦,竟梦到你执壶花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