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7章 不屑?(第2/3页)

西医讲究治病,中医其实更讲究治人。

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这句话出自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

古代的很多谚语,很多名言,到了现代其实都有各种各样的解释。

单从字面意思理解这句话,其实是有些偏的,这句话的全文应该是古之善为医者,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又日上医听声,中医察色,下医诊脉。又日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

从整体来看,对照前后,其实这句话和国家没什么关系,说的还是治病救人。

中医认为,一个人的疾病和生活的环境等各方面是息息相关的,上医医国,更为准确的说其实就是改善大环境,属于中医治未病的范畴,中医医人,则是以人为本,遇到病症,整体思考,下医医病,则是单纯针对的某种疾病。

这个说法其实和扁鹊大哥二哥三哥的故事差不多,扁鹊说自己名气大,其实是因为自己治疗的只是人们能看到的病症,病症已经爆发了,所以人们感受深,觉的他水平高。

从这个角度来看,不少中医人其实都把西医划分为下医之列。

患者来了,什么病就治疗什么病,针对病症为主,至于预后,后遗症,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这些,自然是靠后站的。

西医瞧不起中医,觉的中医是欺世盗名,一些厉害的中医人也瞧不上西医,觉的西医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诸如此类的矛盾并不多见。

像方寒这种,中西医皆通,特别是还擅长外科手术的医生,在一些中医人看来就是离经叛道了。

“卓老说的不错,还好现在是新社会,我们方医生也遇不到曹操,要不然这脑袋还真不敢随便劈。”

方寒还没说话,陈远是忍不住怼了一句。

“你……”

卓向民被陈远怼的差点噎住。

他嘲讽方寒做这个手术,切那个器官,结果陈远直接怼了一句曹操,这可不是随便怼的。

曹操和脑袋,自然离不开华佗。

现在一些中医人,一方面反对一刀切,诋毁外科,可另一方面却又把华佗奉为中医名医,祖师爷一类的存在。

华夏历史上出名的名医相当多,但是最出名的则是三个人,扁鹊、张仲景、华佗,其他诸如孙思邈、葛洪、叶天士这些人哪怕在水平方面或许并不比扁鹊华佗三个人差多少,可就知名度而言却差了不少。

扁鹊、张仲景、华佗三个人等于已经破圈了。

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称赞一个人的医术,都喜欢用,华佗在世,扁鹊重生,医圣在世这样的称呼,张仲景这个名字或许没有华佗扁鹊知名,可医圣,放眼历朝历代,也只有张仲景一个人能被人称之为医圣。

而华佗给人最大的印象是什么,那就是外科。

刮骨疗毒,麻沸散,给曹操开颅不成被杀,这些都是人尽皆知。

凡是了解华佗和张仲景的人都知道,华佗擅长外科,张仲景擅长内科。

而华佗的外科水平在某种程度上讲,其实已经算是现代外科手术的先驱和鼻祖了,虽然没有现在外科水平那么成熟,可敢为天下先,单单这一点,就足以让华佗名垂青史,万古流长了。

卓向民嘲讽方寒,陈远一句怼的,卓向民有些没法接话了。

“竖子岂能和先贤相提并论。”

卓向民气呼呼的回了一句。

“华佗也是肉体凡胎,卓老又怎么能肯定我们方医生将来的成就就不会超脱华佗呢?”

陈远非常客气的质问道。

“呵呵!”

卓向民冷笑两声,不想和陈远多费唇舌。

方寒都没开口,他和方寒带着的小医生争辩,反而显得跌了身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