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二十九(第2/5页)

齐王的舌头何其刁钻,一尝便知,她为了这碗长寿面,至少在炉灶前守了两个时辰。

他腹中只有一杯冷酒,温暖的鸡汤和面条入腹,浑身上下都暖和起来。

他一向是不喜欢岁除的,每年的家宴,他和父母、兄姊们在一处,总像个外人。

可是这个岁除夜却因为这碗长寿面,添了几分暖意。

他蓦地想起这时候早已过了子时,新春已至,外面雪还在落,夜却已是春夜了。

他不经意地瞥了眼随随,却见她只是怔怔地看着他,陶碗放在面前,玉箸搁在一旁,汤和面都一动未动。

桓煊搁下玉箸,撩起眼皮:“你怎么不吃?”

随随只是往碗里看了看,面已放糊放冷了,凝结的油脂飘在汤上。

“民女已用过晚膳了,这会儿不饿。”随随道。

明明不饿,却非要花那么多功夫做这碗生辰面,做完了自己一口也不吃,只是看他吃便心满意足,桓煊感到方才吃下去的热汤热面越发熨帖,四肢百骸中都是暖意。

即便高嬷嬷疼他,也不会在这些徒劳无益的事情上花功夫,他们之间终究还是主仆,身为奴仆,每使一分力都要主人看在眼里才好。

这是第一次有人劳心劳力,为他做一件没有意义的事。

桓煊连汤带面地将整碗都吃完,这才搁下玉箸:“去清涵院。”

随随有些诧异。

她平日没少在正院过夜,但岁除夜不比平时,一个无名无份的女子按规矩是不能在正院中守岁的。

桓煊见她发怔,挑了挑眉道:“难道你想独自守岁?”

随随这才明白过来,他这是不想独自守岁,找个人陪着,这里除了她确实也没有别的选择。

两人回到清涵院,侍卫和内侍、婢女见齐王带了鹿随随回正院,都暗暗吃惊。

桓煊却是旁若无人,带着她径直去了卧房。

房中燃了炭火,掀开帘子热气扑面而来。两人先后沐浴,随随刚走出浴池,忽听卧房里传来若有似无的琴音。

她的心头一悸,迅速擦干身体,穿上寝衣,朝卧房中走去。

随着她走近,琴声越来越清晰,起初有些断断续续,抚琴之人对这曲子显然有些生疏,逐渐流畅起来。

听着听着,随随的脚步不觉放慢,然后停住。

那首曲子正是桓烨常奏的《葛生》。

男人正坐在榻上抚琴,披散着微湿的长发,穿一件宽袍广袖的白绫衣裳,衣襟微敞着,乍一看很有些魏晋名士般的落拓不羁。

与平日他高高在上、矜持紧绷的模样很不一样,反而与记忆中的另一个身影逐渐重合。

她的目光落在他身前的金银平文漆琴,琴身上银色的流水纹在火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只一眼,她的目光便再也移不开去。

她的心脏不断地收缩,几乎无法呼吸。

这张琴她无比熟悉,每一根琴弦她都触碰过无数次。

这是桓烨的琴,琴名洗心,他便是用这张琴教会她那曲《葛生》。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琴声戛然而止,桓煊自琴上抬起眼,发现女子站在不远处,脸上两道泪痕,在灯树的映照下闪着光。

桓煊微微一怔:“怎么了?”

随随蓦地回过神来,顾不上礼仪,用袖子拭了泪:“民女一听这曲子,便觉心中难过。”

此曲悲怆沉痛,即便是不通音律之人也能感觉到其中的情感。

桓煊点点头道:“这是首悼亡曲。”

顿了顿道:“是我长兄教我的,曲子是他从蜀中搜集来的古谱。”

说罢他也有些诧异,当初搜集来的那批古谱有十来首曲子,不知为何他长兄对这首悼亡曲情有独钟。

他生来便是天之骄子,出生在帝后感情最款洽的那几年,当时皇帝尚未御极,先帝又不肯分权给太子,他便有大把的闲暇时间陪伴妻儿。长兄被寄予厚望,开蒙时父亲特地三顾茅庐替他延请名士高人为师,时常亲自考校功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