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学生时代应有的浪漫与梦想》(第2/3页)

教职工们没有学生那么多的顾虑,交头接耳。

“难怪能考617分,这个学生各方面能力真硬!”

“你们还不知道吧,上次上级视察,他用几分钟时间讲解了李白的将进酒,让所有人都报以赞许。”

“我听说校长都因此能背下来这首诗。”

“听听看吧,这次的演讲稿很不错,兼顾了深度和广度。”

“……”

当然,学生群体中也会有窃窃私语。

“邹萱,这就是你哥?”

“嗯呐。”

“太叼了!我有点眼红。”

“带我一个,我也眼红!”

“你们眼红个鬼喔,平安夜那天不是还一起给他送了苹果?”

“……”

“大姐头,方年都演讲了,你怎么还不看。”

“哦。”

“真不知道他为什么能这么优秀。”

“我也不知道,就很着迷啊。”

“……”

“叼,这么轻松自然,学不了!”

“认真听,说不定听完你就能学会了。”

“你可能是想太多了。”

“……”

这次,方年是再次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给同龄的同学们分享一点阅历。

这篇演讲稿,部分内容取材于方年曾经看过的某位老教授有关于盛唐诗歌与盛世精神的演讲分享内容。

方年认为放在这个时间点,放在这样的场合,深度和意义很合适。

也得到了包括李东红等老师和校领导在内的认同。

方年清了清嗓子,掏出演讲稿。

“我想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

“有一个男人,第一次感觉到自己不浪漫是在婚后去买菜,一个老太太卖青菜,他问多少钱一斤,老太太说5毛,男人就问四毛五卖不卖。

结果老太太卖给他了!”

“一出门男人就把自己骂了一顿,觉得为了五分钱斤斤计较,一点都不浪漫。”

“……”

一个小故事,令台下众师生报以一笑。

这更像是一种分享的形式,没有用那些口号化,格言化,大而化之的词语来强行深刻,反而显得更加平易近人。

“这个学生,有点出人意料。”

“这样的形式,更贴近学生群体,不知道后面怎么样。”

“应该不错的,否则的话,不会被放上台。”

“至少我对这个故事很有印象。”

“……”

而学生们的看法则五花八门起来。

“这也算演讲?我上去也会讲。”

“我觉得我上去我也行!”

“……”

“讲故事?”

“以前不都是讲讲大道理,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吗?”

“我觉得还行,反正我觉得有意思。”

“……”

方年接着讲了下去。

“另一个故事就是我自己。”

“从上高三后,我的成绩大幅提升,但最近,我总在唉声叹气,好像有说不完的愁绪。”

“如诗人辛弃疾所写,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我发现不仅仅是自己这样,我周围的同学们也大多这样,仿佛大家一夜之间都被愁容给绑架了一样,没有即将成年的男子气概,也没有想象力,好像也失去了梦想。”

“就拿这次演讲稿来说,也是几易其稿……”

“……”

少年带着些许青涩的声音通过音响,传入坐在食堂里的每一个人的耳朵里。

也让听众们逐渐跟着演讲的内容思路往下走。

作为一个作家,方年很清楚应该怎样去勾引大家的兴趣。

用两个简单的例子,接地气的把大家的兴趣提上来,才能有之后的效果。

“哦呦,难怪有点意思,原来是几易其稿啊。”

“要是现场表演的话,那就真的叼,可以说是信手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