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五章 竹简(第2/2页)

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中,简牍的使用,几乎要占据三分之一还要多的时间。在这漫长的历史中,它充当记载文化的载体,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时至今日,对于简牍的价值研究,已涉及到历史、考古、文字、文献学等诸多领域。历史简牍的不断出土,不仅真实的填补了历史空白,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为我们客观的还原和修正了历史。

“这种东西,不用介绍了吧?出土的简牍也有很多,虽然经历了两三千年,但存世量还有不少,经常能挖到。尤其是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出土得最多。

不过,因为这种竹木的材料,就算保存下来,从见天日,维护、修缮的工作是很不轻松的,稍微不留神,可能就损坏了。”胡杨跟大家说道。

据他了解,从淤泥中分拣出来的简牍,首先需要用去离子水清洗,去除表面的附着物。饱水简牍形态看似完好,其实质地十分脆弱,细微的水流都有可能将其破坏。工作人员要把简牍泡在水中,用狼毫毛笔轻轻地抚去泥垢。洗去泥垢留下字,靠的是墨水微小的附着力。

清洗完泥垢,简牍还是氧化的黑色,脱色就是用化学制剂恢复简牍的本色。在此过程中,成分稳定的墨水不会被化学还原,字迹仍然会保留下来。

脱色完成的简牍将继续在纯水里浸泡半年,这半年里,相关工作人员要为所有简牍定期换水,按照一个月换一次水的频率,所有简牍换一次水就需要15天,很难想象,这份单调重复的体力活需要多少耐心。

而脱水之后的简牍将被简单的修复,此后又是一个月的自然风干,随后,每一枚简牍才会被封装进量身定做的有机玻璃板内。

“这一册竹简,没什么价值,你自己看上面的字体。”胡杨将竹简递回给阿豪。

阿豪看了半天,没有瞧出字体有什么不对。

最后,还是媛姐看不下去,瞪了他一眼:“上面刻的是简体字,笨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