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八章 钟文秋的收获(第2/2页)

很显然,这是一位治水官遗留下来的。很可能,这本手稿已经被其他人得到过,因为上面划重点的方式不一样,有好几种。

可见,这本治水要纲,在古代应该是有可取之处,才会被人所借鉴。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疆域面积广大,自然气候种类丰富。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是水患灾害频发地区。所以,在古代当官,治水算是当官的必修课之一。

从最远古时期的大禹治水,到秦始皇挖灵渠,到李冰父子搞得都江堰,到杨广开京杭大运河……一直到近代的南水北调工程,中国人的水利工程,从来没有停止过。

胡杨匆匆翻了一遍,看到了几个印,是清朝几位治水官留下的,甚至有一位留下了评价,标明了这本手稿的原主。

“原来是潘季驯的手稿,那还挺有价值的。”胡杨笑道。

大家疑惑地看着胡杨,潘季驯?是谁?没听说过呀!

钟文秋和他的家人则是高兴,不管是谁,只要值钱,那就不亏,甚至有可能大赚,这就够啦!

“潘季驯可以说是明清两代最出名的水利官,或者说水利工程师。他提出来的一些治水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哪怕到了今天,或许我们还在运用。”胡杨告诉大家。

这人奉三朝简命,先后四次出任总理河道都御史,主持治理黄河和运河,前后持续二十七年,为明代治河诸臣在官最长者,留下了不少的著作。

潘季驯四次治河的成绩是显著的,特别是束水攻沙论的提出,对明代以后的治河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就连到了清朝,几代的皇帝都对他的治水观念赞叹不绝,十分认同,给予高度的褒扬,罕见没有黑前朝,就可见他的厉害。

胡杨觉得,在河患十分严重、河道变迁频繁的明代,潘季驯能针对当时乱流情况,提出束水攻沙的理论,并大力付诸实践,是一种超越前人的创举。

“这本手稿,还留下了几位清朝名人的印章,属于珍贵手稿,转手的话,五万以上应该是可以的。当然,这种东西,也比较难定价,遇到喜欢的人,可能会给比较高的价格收藏。”胡杨说道。

得!这回,钟父钟母对儿子的寻宝大业没意见了。这一件东西,已经远远回本,赚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