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二章 求古纸(第2/3页)

毕竟古代留下的纸张不多,上好的空白纸张更是少见,用一张就少一张。

冯师傅平时有空,也爱折腾几个文字,所以对书法也算是略有研究,造诣虽然不高,可鉴赏能力还是有的。

正好,苏轼的书法,他就很喜欢。

苏轼的书法,随着他的经历不断变化。或悲愤,或平和,或喜悦。早年姿媚、中年圆劲、晚年沉着,记录了他不同时期的生活状态与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与艺术价值。

比如,冯师傅就欣赏过苏轼的《寒食帖》。

诗句沉郁苍凉又不失旷达,书法用笔、墨色也随着诗句语境的变化而变化,跌宕起伏,气势不凡而又一气呵成,达到“心手相畅”的几近完美的境界。

正是如此,这作品,也被誉为“天下第三行书”。

“来,写几个字,正好我这里什么都不缺。”冯师傅开口道。

他还拿出自己平时练习书法的宣纸,随便抽一张出来,平放桌子上,然后两个镇纸压住两边。

虽然他也有墨锭,但磨墨有点麻烦,所以就随便用现成的瓶装墨水。

笔架上,有好几根毛笔,都是他珍藏的“湖笔。”

中国的毛笔,起源甚早,而“湖笔”之闻名于世,当在六、七百年以前的元朝。元以前,全国以宣笔为最有名气。苏东坡、柳公权都喜欢用宣州笔;元以后,宣笔逐渐为湖笔所取代。

湖笔又称“湖颖”,这是它的最大特点。所谓“颖”,就是指笔头尖端有一段整齐而透明的锋颖,业内人称之为“黑子”。“黑子”的深浅,就是锋颖的长短,这是用上等山羊毛经过浸、拔、并、梳、连、合等近百道工序精心制成的。

现在,一支上等的湖笔,通常都要好几千,甚至上万元。

胡杨也就不客气,操起一支顺手的湖笔,沾了沾墨,开始在宣纸上挥毫。

苏轼写字,喜用卧笔偏锋,字势往往偃仰倾仄,故写出来的字能给人圆劲宽博意忘工拙的酣畅感觉。

胡杨跟着自己感觉走,那种书法的精髓,似乎已经刻在了自己的骨子里,这就是系统的强大之处。

大江东去。

四个字,当第一个字写出来,冯师傅一看,惊呆。这字的书法造诣,已经超出了他的点评范围,反正他没有能力写出这样的字。

从第一字写出来后,冯师傅就知道,胡杨没有吹牛,他是真的学到了苏轼书法的精髓。

而且,这家伙还谦虚了,这哪是几分精髓?分明就学到家了好吗?

大江东去四个字,跃然纸上,随后: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十三个字写完,胡杨挺住笔,将毛笔搁在砚台边,自己欣赏了一会,心里颇为满意。就这么简单,让他学会了苏轼的书法精髓。

别人,终其一生,都做不到。

直播间的观众们,也大吃一惊,没想到,胡哥的书法真的那么厉害。他们不是很懂书法欣赏,但也看出那是好字呀!反正,他们是写不出来。

“胡哥这是多才多艺呀!”

“这书法真6,冯师傅都惊呆了。”

“胡哥,坦白吧!还有什么是你不会的?”

……

“小胡,你这哪是什么几分精髓,依我老头子看,已经学到手差不多了。苏轼的书法那种意境,你的字都表现出来,真难以置信。”良久,冯师傅回过神来赞成道。

说着,他看向那幅字,嘴角抽了抽,早知道,就应该用好的墨,用好的纸。这就是一幅珍贵作品,现在被他自己毁了大半的价值。

“走,跟你去找那老家伙,他有清朝的花纹笺,应该能满足你的需求。”

“清朝的花纹笺?那敢情好。”胡杨大喜。

他知道,清朝的纸豪华绚丽,与其说是用于挥洒笔墨,不如说是作为权威的象征,以满足皇帝、显贵之用和作为达官富贵财富的奢耀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