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⑩(第2/4页)

所以治水,也只是帝舜交到大禹手上的一项重要工作而已。

十七年里,大禹不止治水,还循行九州、考察民情。他当上王之后,令九州贡献青铜,铸了九个大鼎,这九个鼎,就不是用来烹肉煮肉的了,属于礼器。一个鼎象征一个州,也可以说这鼎就是地方志,大禹命人把自己循行各州时见到的当地奇异之处、奇异之物都刻画了上去,《左传》里也认为,鼎上刻的图画是地方地图,以及只有当地才出产的妖异之兽。你可以把它想成是旅游手册,即便你从没去过,翻翻手册,也能知道当地有什么名胜、特产、猛兽。

***

不许录音,只能上手记了。

炎拓的手机备忘录一直开着,听到这儿,他键入“鼎书”两个字。

那种民智闭塞的年代,有这样的“鼎书”还是挺必要的。

他想起华嫂子口称“雨大爷”时拜的小青铜鼎,难道说“雨大爷”其实是“禹大爷”,大禹?

聂九罗喝了口茶,又夹了几样卤味吃了,才又继续:“再问你个问题,各地的土壤都是一样的吗?”

炎拓想了想:“不一样吧,矿物质不同,肥力也不同。”

“颜色呢?”

“颜色也不一样,我记得东北叫黑土地,陕北叫黄土高坡,南方是……红土?”

***

大禹划分的九州,跟现在的行政区划当然不一样,有一本书叫《禹贡》,传说是大禹写的,记录了各地的地形、土壤、物产,当然,现在又有学者考证说不是他写的——不管是不是吧,反正大禹根据各地的不同情况制定过进献贡物的标准。

简单点说就是,不能一刀切。一个地方的土地肥沃、风调雨顺,出产的粮食自然就多,要缴纳的税赋也就多。与之相反,一个地方土壤贫瘠,苗都长不到三寸长的,粮食部分的赋税也自然应该减免。

大禹就是这样一一考察九州的土壤颜色、肥力以及物产。

其中有一个州叫梁州,具体范围不可考,大致是指华山以南、黑水之间,放在今天,咱们去过的石河一带,秦巴山地的很多地方,都属于梁州。《史记》里说这儿‘田下上,赋下中三错’,意思是这里的土地是下上等,肥力一般,那么收赋税的时候就不能往死里收,收个下中档就行了。又说‘其土青骊’,土壤是青黑色的,又称青壤。区别于别处的黄壤、白壤、黑坟等等。

***

炎拓喉结微微滚了一下,备忘录另起一行,键入“青壤”两个字。

“青壤”这个词是第二次听到了,还是华嫂子,拜青铜鼎的时候提过“青壤结穗,开花见果”。

聂九罗目光瞥过他手机,候着他输入完毕才又继续:“狗牙这种东西,古名‘地枭’,就刻在这尊梁州鼎上——这句话,我晚点会修正,你先这么听着就行。”

炎拓浑身一震,聂九罗从上古开讲,他还以为要过很久才能听到正文,没想到这么快就点了题。

他忍不住问了句:“地是……土地的地?哪个xiao?”

“鸟字头木字底的那个。”

原来是那个“枭”,他不再发问,动筷子夹了片牛肚放进嘴里,味同嚼蜡。

地枭,原来叫地枭。

“地枭的名字里有个‘地’字,很直观,因为这东西,是从地下出来的,而且,只会从青壤的地下爬出来。你把它想象成植物就好理解了,别的土壤种不出来,只有青壤可以。又或者这么理解,别的土壤,什么黄壤白壤,对地枭都是有毒的,它只能突破青壤。”

说到这儿,聂九罗抬眼看炎拓:“知道九鼎去哪了吗?”

炎拓:“还埋在地下,或者……博物馆?”

他是真不知道九鼎去哪了,不过,青铜这玩意儿耐久,不大可能腐烂消亡,估计不是待发掘,就是已发掘了。

看聂九罗的表情,他这两个猜测,应该都是不着四六的。